[微风]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3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30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1958年,船舶工程领域的年轻才俊黄旭华,突然就“没”了。 在亲友的生活中,他蒸发得干干净净,以至于家人一度以为他早已不在人世,这一消失,就是三十年,这背后不是什么个人恩怨,而是一个国家最高等级的机密。 当时,国际核威胁的阴影挥之不去,中国迫切需要自己的核力量,一艘能潜行深海、无声无息的核潜艇,就是打破核垄断、保障国家安全的“杀手锏”,黄旭华,正是被这项任务选中的人,从此,他没了姓名,只有一个代号。 其实,黄旭华的起点和军事八竿子打不着,他出身广东的医生世家,本想继承衣钵,悬壶济世,可时代的洪流改变了一切。 亲眼看到侵略者的炮火烧到家门口,同胞在枪口下倒地,他想通了一个残酷的道理:医生一次只能救一人,但一艘强大的战舰,却能为整个民族撑起一片天,救国,比救人更要紧。 于是,他放弃医学,转投船舶工程,立志为国家造出最硬的“海上堡垒”,也正因为这股劲头,1958年,他成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团队里不到三十位的先行者之一,踏上了一条隐秘的征程。 核潜艇的研制,几乎是从零开始,技术全面封锁,别说完整的图纸,连像样的工业基础都没有,可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没被吓住,反而用最“土”的办法,去攻克最尖端的技术。 没有先进计算机,他们就抱着算盘,一笔一笔硬是敲出了关乎潜艇存亡的海量数据;没有精密仪器,就用计算尺一遍遍校准;为了搞懂核潜艇的构造,他们甚至买来一个国外的塑料潜艇玩具,拆开来一点点琢磨,从中寻找灵感。 更夸张的是,为了确保潜艇的重心稳定,他们竟用一把秤砣,把潜艇内成千上万的设备和零件一个个去过磅。 一个国家最顶尖的科技机密,竟然是从一个塑料玩具和一把秤砣上起步的,这听起来有点荒诞,却是当时最真实、也最悲壮的写照。 黄旭华一头扎进这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对家里的情况一无所知,他的妻子默默扛起所有家庭重担,从不多问丈夫到底在哪、在干什么,远在老家的父母,一封封家书寄来,得到的回复却总是寥寥数语。 最折磨人的,是两次至亲的离世,父亲病危,他正处在技术攻关的节骨眼上,回不去,只能朝着家乡的方向,在地上磕头,直到额头渗出血迹。 二哥临终,他同样因试验任务而缺席,这份沉重的代价,成了他一辈子无法弥补的痛,但他没得选,只能把悲伤压进心底。 直到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世界为之震动,但这只是开始,更危险的考验还在后面。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这是对核潜艇极限深度的一次“盲跳”,下去,可能就再也上不来了,艇毁人亡,尸骨无存,所有人都劝总设计师黄旭华别亲自冒险,毕竟他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次试验,可他力排众议,坚持要上艇。 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不下去,谁下去?” 最终,潜艇成功下潜至极限深度,又平稳浮出水面,中国,从此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水下长城”。 试验成功后,黄旭华没有参加任何庆功会,他悄悄踏上了回家的路,去见阔别三十年的老母亲,当他敲开家门,93岁的老母亲坐在椅子上,眼神已经浑浊。 黄旭华轻声唤了一句“妈”,母亲先是愣住,继而嘴唇哆嗦,伸出的手抖个不停,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黄旭华双膝跪地,泪流满面,这一跪,是三十年的愧疚,是一个儿子对母亲最深的亏欠。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凝重的沉默背后,竟是母亲早已知情的宽慰,原来,早在前一年,母亲就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报道,得知自己的三儿子有家不回,不是薄情寡义,而是在为国家做惊天动地的大事。 她不但没再埋怨,反而骄傲地对全家人说:“以后谁也别再抱怨你们三哥了,他在为国家做大事!” 所以,那一刻母亲的沉默,不只是重逢的震撼,更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所有牺牲的理解与包容。 后来有人问黄旭华,如果重来一次,还会走这条路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会,因为国家需要我。”功成名就后,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等荣誉和巨额奖金,却分文未取,全部捐出,继续支持科研事业。
[微风]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3岁高
史迹萌报屋
2025-08-02 00:20: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