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49年,解放军师长刘炳彦去北京饭店吃饭,突然看到一个服务员举止异常,还有些眼熟,他想了想,说:“这人是特务,抓起来!” 1949年的秋天,新中国成立在即,整个北京城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海洋里,可就在这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的背后,一股看不见的暗流却在悄悄涌动。 大批国民党特务潜伏下来,就等着在开国大典这个历史节点上,给新生政权来一次致命的打击。 毫无疑问,北京饭店成了这场暗战的焦点,这里不仅是招待外宾的门面,更是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一众高级将领的下榻之地,安保工作自然是重中之重。 当时的北京饭店,警戒级别高到什么程度?就算是军队的高级干部,进门也得验明正身,证件、身份核对一道都不能少,外人更是连边都沾不上。 然而,最严密的防线,有时恰恰会从最不起眼的地方被撕开。 九月的一天,华北军区205师师长刘炳彦,到北京饭店找他的老战友、华北军区作战处处长唐永健商量事情,两人在大堂刚坐下,刘炳彦那双在晋察冀战场上练就的“鹰眼”就开始习惯性地扫描四周,很快,一个服务员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服务员手脚麻利,低头擦着茶杯,看起来再正常不过,可刘炳彦却发现,他的眼神总是不安分地往大厅里瞟,尤其每当有军人进来,他的目光就会下意识地跟过去,那不是普通的好奇,而是一种过分的“关心”。 这副神态让刘炳彦心里一沉,更要命的是,这张脸总觉得在哪儿见过,他越看越觉得不对劲,一个名字突然从记忆深处跳了出来——马学刚。 这个名字一出现,刘炳彦心里基本就有了数,他凑到唐永健耳边,压低声音说:“老唐,那个人是特务!” 唐永健大吃一惊:“你认识?”刘炳彦斩钉截铁地回答:“他叫马学刚,是个叛徒,也是汉奸。” 在刘炳彦的记忆里,马学刚这个名字,的确是和“叛徒、汉奸”这些标签死死捆绑在一起的,他家境优渥,是个做生意的富家子弟,抗战初期也曾一腔热血,不仅出钱资助抗日,还和后来的分区司令员朱占奎一起参加了八路军。 谁知八路军的苦日子他一天也熬不下去,没过多久就当了逃兵,转头就投靠了日本人,成了一个给日伪军送情报的汉奸。 不过,马学刚这个人最复杂的地方,在于他还做过一件看似矛盾的“好事”,他的老战友朱占奎后来不幸被俘,正是马学刚动用家里的钱和关系,硬是把朱占奎从日军手里捞了出来,还帮他顺利逃脱。 可这桩“义举”的结果,却充满了讽刺,一个分区司令员,被俘后竟能毫发无损地回来,这在当时包括聂荣臻在内的所有高级将领看来,都太不合常理了。 尽管朱占奎反复解释是汉奸马学刚救了他,但谁又能轻易相信一个叛徒的“善意”?从此,朱占奎在部队里再也得不到重用,一直干着副职,背了一口洗不清的黑锅。 抗战胜利后,马学刚更是无缝衔接,摇身一变投靠了国民党军统,据说还是由大特务陈恭澍亲自安插,在北平解放前夕就以杂工的身份混进了北京饭店。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这个家伙不仅没被发现,还凭着伪装一路“高升”,最后竟然当上了饭店的大堂经理。 他的图谋远不止于此,凭着过去干过铁路维修、熟悉建筑结构的“特长”,他正计划联合其他特务,在开国大典前后,通过饭店的通风管道安放炸药,制造一场惊天破坏。 事后,公安人员从他宿舍的床底下搜出一个铁皮盒子,里面装着微型相机、泻药水,还有一张画满了将领住处、饭店出入口和通风管道的内部结构图,证据确凿,只差一步,后果就不堪设想。 确认了身份后,刘炳彦和唐永健立刻上报,警卫师长刘辉山翻出敌特档案一核对,果然有马学刚这个人,而且还是个重点通缉犯,档案照片上那双标志性的大耳朵,和眼前这个服务员一模一样。 当公安人员冲进饭店时,马学刚正端着茶盘准备上楼,看到警察的一瞬间,他手里的盘子抖得像筛糠,当有人喊出他的名字时,他双腿一软,当场瘫倒在地。 马学刚的落网,如同一声惊雷,迅速震动了中央高层,不久,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亲自接管了北京饭店的安保工作。 一场彻底的大排查随即展开,所有工作人员,无论职位高低,全部重新审查,背景有一丝可疑的,哪怕是远房亲戚有问题,也一律清退。 进出饭店的规矩也变得空前严格,任何人进入都必须登记,就连周恩来总理也不例外。到了开国大典那天,饭店楼顶直接架起了机枪,窗户后也都部署了便衣,真正做到了滴水不漏。 这次事件,虽然有惊无险,却给新生政权的安保体系一个提醒,它用一种极其残酷的方式证明,最致命的威胁,往往就潜伏在最日常、最核心的地方。
[微风]1949年,解放军师长刘炳彦去北京饭店吃饭,突然看到一个服务员举止异常,
史迹萌报屋
2025-08-02 00:38: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