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保姆进家门,真能替代人?未来谁来买单? 最近国务院开会通过了一个新政策,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特别是能帮人干活的保姆机器人。北京刚开了个大会,专门展示这些机器人的本领,从照顾老人到做家务,甚至还能教小孩学英语。 现在中国老年人越来越多,到2035年可能会有4亿多老人,家里需要人照顾,但请保姆费用高还不一定靠谱。于是很多公司开始研发机器人,能打扫卫生、监测健康,甚至抱起老人。比如海尔做了个会做三明治的机器人,科大讯飞的机器人能教孩子认绘本,还有能叠衣服、扫地的机器人。 不过这些机器人现在还不完美。比如抱老人的动作要安全,还得学会用洗衣机洗衣服,这些功能还在改进中。专家说,未来5年价格能降到5万左右,用5年成本不到请保姆的七分之一,但技术还要再花几年才能完全成熟。 海尔的老板说了,机器人分三步走:先做清洁收纳这些简单活,再学用工具,最后才能安全地抱人、陪聊。现在机器人主要靠云端的大脑系统指挥,以后可能每个家都有好几个不同功能的机器人。 现在的问题是,机器人虽然能干活,但和人互动还不够自然。比如怎么理解老人的需求,或者怎么安全地扶人走路,这些技术还在攻关。另外隐私问题也让人担心,机器人收集的家庭数据会不会泄露? 政府最近特别支持这个产业,说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能让机器人更快普及。已经有国产机器人卖到欧美国家,价格比外国产品便宜,但功能不输人。 比如河北工业大学做的机器人能抱起90公斤的人,帮护工减轻负担。社区里还有会自动扫地的机器人,24小时巡逻。不过这些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有些还是得从国外买,国内企业还在努力研发。 现在买个基础机器人要5万,但价格每年能降15%到20%,以后可能会更便宜。不过不是所有家庭都愿意用,有些人觉得机器人没法替代真人照顾,特别是情感方面。 北京有个研究院长说,机器人要真正好用,得解决两个难题:一是物理动作要精准,比如倒水不洒;二是要懂人的情绪,比如老人说“没事”其实需要帮助。现在这些技术还在试验阶段。 未来机器人可能会连接更多场景,比如家里、医院、社区一起联动。一个机器人能处理多个地方的任务,但具体怎么运作还需要时间验证。现在国内很多公司都在抢这个市场,做清洁的、做护理的、做教育的,细分领域竞争激烈。 现在机器人还不算完全成熟,但已经能看到发展方向。政府推政策,企业搞研发,市场需求大,接下来就看技术能不能跟上,价格能不能降到普通人能接受。这些机器人到底能不能像人一样照顾家里人,还得等几年才能知道。
这是真人还是机器人,这是在充电吗?
【38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