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湖北襄阳,8月4日,退役军人欲进车站军人候车区遭拒!质问工作人员:里面

韫晓生 2025-08-05 18:19:21

[中国赞]湖北襄阳,8月4日,退役军人欲进车站军人候车区遭拒!质问工作人员:里面都是空着,一个人都没有,为什么不让坐?工作人员:只能现役军人使用!退役军人不服气,自己服役8年,为国家做过贡献,为什么分现役和退役呢?于是他把这事情发到网上,让网友评评理,而网友炸锅了!   (信源:媒体人张晓磊)   一张空着的座椅,掀起的波澜却远超想象。   湖北襄阳火车站,张先生是一名服役8年的退役军人,当天他想在空荡荡的军人候车区歇歇脚,谁知却被工作人员拦了下来。理由很简单,也很有力:“这里只对现役军人开放。”   望着里面几乎没人的座椅,张先生既委屈又不解,忍不住嘀咕:“在外面跑了这么多年,头一回想用这个权益就被拒了。要是里面人满了,我肯定不争,可这空着也不让用,真想不通。”   这句失落的抱怨,不只是个人情绪,更像一根引线,瞬间点燃了一场席卷全国的讨论。这起“座位之争”,也把一个有点尴尬的问题摆上了台面:我们对军人的尊崇,边界到底在哪儿?   从规矩看,工作人员拒绝似无不妥。规定就是如此。因此,铁路部门照章将服务对象限定为现役军人,法理上合理。该体系初衷是保障正在保家卫国的军人。   但是当这些为特殊人群设立的地方,在没有人的时候真的就这样放着,这不仅仅只是资源上的浪费。更是会引起社会大众的不满。   法条清清楚楚,现实场景却总爱出些难题。当规则遇上一个几乎空无一人的候车区,还非要“一刀切”吗?更何况,各地标准五花八门,让本就模糊的地带更添困惑。于是,这场争论很快就从法条本身,蔓延到了更广的舆论场。   网络上的声音迅速分化成两派,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在较劲。   一派是“规矩派”,他们认为军人候车区应专事专用,这是原则。一位服役多年的老兵称,退役后就是普通公民,国家给的退伍费和福利已是对过去的肯定,没必要和现役军人“争”特殊待遇,身份变了心态要“拎得清”。这种观点强调身份区隔和规则严肃性。   另一派是“人情派”,他们认为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资源闲置时死守规矩是浪费且冷漠。在他们看来,退役军人虽已退役,但他们为国家奉献的青春和荣誉不应被抹去。在不影响现役军人优先权的前提下,让老兵坐空位,既体现社会温度,也是对军人荣誉的终身认可。   这两种声音的碰撞,说白了,就是在探讨法律的刚性与社会情感的柔性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   进一步看,这场争论也拷问着公共资源的效率问题。正如张先生所见,很多车站的军人候车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门可罗雀,使用率极低。这份为了彰显尊崇而预留的空置,到底是在维护荣誉,还是在表演一种昂贵的空虚?   对此,部分地方的探索或能给出答案。有些地方就做了延伸,不仅现役军人可以享受,退役军人也可以。或者说实行错峰使用。这些案例表明,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动态管理,在坚守“现役优先”原则下,能把好事办得更好,让关怀温暖更多人。   说到底,要化解这类矛盾,光在座位上争论远远不够,得着手建一个更细致的社会尊崇体系。首先,政策法规层面得跟上,国家和地方应尽快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把退役军人的优待内容说清楚、说明白,别让基层执行时左右为难。   其次,也得给一线工作人员松松绑,鼓励公共服务机构借鉴先进经验,推行动态管理,用醒目的标识告诉大家,在资源空闲时退役军人也可以使用,赋予他们在特定情况下灵活处理的权力。   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需要形成一种共识:对军人的尊重,不应只在他们服役时,而应贯穿一生。这种尊重,不光要挂在嘴上,更要落实在制度设计和日常行动中。或许,还可以拥抱技术,用实时空置显示、动态标识系统,让公共服务变得更智能、更人性化。   襄阳火车站的这起事件,像一颗石子投进湖里,涟漪至今未散。它让我们每个人都开始思考,在一个现代社会里,真正的尊重,是刻在牌匾上的几个大字,还是一个在需要时能坐下的、暖乎乎的座位?这个问题,恐怕比争论谁对谁错,要重要得多。

0 阅读:0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