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粟裕根本不会打仗!”1958年,陈赓大将进京开会,竟然看到有人大放厥词,陈赓当即反驳:“粟裕不会打仗,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信源:陈赓与粟裕的莫逆之交——作家文摘) 1961年的上海机场,一位将军身形虚弱,久久站立。他的目光追着一架专机,看它缓缓升空,变成一个黑点,最后彻底消失。泪水,早已模糊了他的双眼。这位将军是粟裕,专机上运的是他最亲密的战友,陈赓的骨灰。 要说清这份悲伤从何而来,得把时间拨回很久以前。这两位将星的友谊,起点很特别,并非在同一个战壕里,而是在两条平行线上遥遥相望。 说起来,陈赓资历更老。1927年南昌起义时,陈赓已是身经百战的营长,而粟裕只是警卫班长,两人地位悬殊。但战场上最终战功说了算,虽然陈赓的资历更加老练,但粟裕的军事能力是后来才展现出来的。 战争年代,两人虽几乎无交集,却已在心中为对方留了位置。粟裕佩服陈赓打仗硬气、性格爽直,陈赓敬重粟裕的战略头脑与指挥艺术。1952年,这份“神交”迎来机会。 当时军委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任总参谋长的粟裕,首推陈赓任院长。他相信陈赓的军事才能,于是特地举荐。这不仅是工作推荐,更让粟裕隔空的敬佩化为了实实在在的信任。 陈赓的上任,也正式开启了两位将星共事的篇章。两人在一起工作,虽然栗裕的官职比陈赓高,但他一点都不摆架子。反而是完全放手,给他最大的空间;陈赓也对粟裕的工作鼎力相助,从不藏私。两人一搭一档,默契十足,友情在频繁的接触中迅速升温。 这也是两人友谊的开始,而这份友谊也一直持续到两人都走向死亡。但是两人的友谊确实不容置疑的。 然而,一场政治风暴,却把这份友谊推上了最残酷的考场。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召开,当时的气氛很紧张,批判之风刮得很盛。 粟裕不幸被扣上了“个人主义”的帽子,成了靶子。一些人趁机落井下石,把涟水、南麻等战役的失利翻出来,不顾客观事实,抛出了一个致命的指控:“粟裕不会打仗”。 在那个谁都怕说错话的场合,很多人选择沉默,有的人甚至不得不违心附和。就在这人人自危的时候,陈赓“嚯”地一下站了起来。他瞪着那个发言的人,用几乎能掀翻屋顶的嗓门吼道:“粟裕不会打仗?那在场的谁会,站出来让我瞧瞧!” 这石破天惊的一问,让喧闹的会场瞬间死寂。那个开炮的人吓得立马缩了回去,再不敢抬头。陈赓扫视一圈,见没人吱声,便坐下了。他一个字都没再多说,但这一声怒吼,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工作关系。 这是在巨大的政治风险下,用自己的声望和前途,为战友的人品和能力做的公开担保,也成了他们友谊史上最亮眼的时刻。 陈赓的仗义执言,虽然没能改变会议的结果,却把他和粟裕的心永远捆在了一起。会后,粟裕被免去总参谋长职务,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心里憋屈到了极点。但经过这件事,他把陈赓这份情谊刻进了骨子里。两人从此由最好的战友,变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 正因如此,陈赓身体每况愈下时,粟裕十分焦虑。陈赓有严重心脏病,被迫离职休养,但他是“工作狂”闲不住。粟裕常去看他,反复劝他“身体是本钱”,让他安心养病。 1961年初,两人都在上海疗养,这成了他们最后相聚的时光,他们常一起聊天,谈过去和国家未来。1月16日,陈赓伏案写《作战经验总结》时心脏病突发去世。消息传来,粟裕如遭雷击,当场泪如雨下。 粟裕的悲痛,没有停在眼泪上。而是赶去送自己的老朋友最后一程。在陈赓后事的处理中,他完全不顾自己同样虚弱的身体,全程跟着忙前忙后。当周总理批示将陈赓骨灰运回北京公祭时,粟裕坚持要亲自把老战友送到机场。 这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在停机坪上的长久凝望,粟裕送别的,早已不是一位同事,而是在那场最猛烈的风雨中,唯一为他撑起过一把伞的兄弟。 那模糊了双眼的泪水里,有他们从隔空欣赏到默契共事,再到生死相托的全部过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份不计得失、只为公道和情义的友谊,竟能如此纯粹,也如此有力量。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