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世上没有后悔药!”8月4日,湖南,大学生去游泳池游泳,中途突然想学运动员跳水,于是张开双臂头朝下从高处跳了下来,没想到头部直接撞到了泳池的底部,导致高位截瘫,医生表示头朝下入水是专业运动员才能做的,网友:水位不够深,还敢用头落水? (信源:环球网——不要学!不要学!21岁大学生高位截瘫,近期很多人做这事,紧急提醒) 夏日的泳池,总是欢声笑语,水花四溅。2025年7月的长沙,21岁的大学生小唐也正准备用一个漂亮的跳水,拥抱这份季节限定的清凉。他深吸一口气,纵身一跃——这本该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动作。 谁知,预想中的凉爽并未抵达,取而代之的是一阵剧痛与瞬间的黑暗。随后,“高位截瘫”这四个字,像冰块一样砸在了他往后的人生里。一个看似普通的举动,究竟在哪一步走偏,将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直接推入了深渊? 答案,首先就藏在人们对“水”的普遍误解里。水,在多数人眼里温柔得像个谎言,可物理学不骗人。高速撞击水面堪比撞击混凝土。更何况,错误的姿势还会让伤害加倍:脸侧着拍下去,可能鼻梁断裂、鼓膜穿孔;胸腹部先入水,则可能震断肋骨、撕裂内脏。 如果说水面是第一道陷阱,那么水深就是更隐蔽的第二道关卡。小唐出事的泳池水深仅1.6米,很多人认为水没过胸口就安全,但是跳水时本就比平常要重。而且还直接触到了泳池底部,这更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当这股巨大的力量精准作用于人体最脆弱的脖子时,悲剧的连锁反应便开始了。于是小唐的颈椎就压迫到了神经系统,肺部也因溺水而损伤。高位截瘫的诊断,意味着他的青春岁月,都将在轮椅上度过。 而他的遭遇,不过是近年来一系列悲剧的又一次重演。他们的故事都指向一个规律:在所有游泳相关的意外里,跳水事故的占比竟高达37%,其中最要命的就是颈椎损伤。 事故发生就是与死神赛跑。医生强调,脊髓损伤后的前4分钟决定80%的康复可能,错误搬运近乎二次谋杀。现场急救,首先立刻打120,同时非专业人士要遵循“不懂别乱动”原则。 正确做法是施救者从伤者背后托住,保持其头、颈、胸在一条直线上,小心拖离水面。上岸后,找浮板或硬木板当担架,让伤者平躺并最大限度固定颈椎。等待救护车时,要时刻关注其呼吸,一旦停止,马上进行心肺复苏。 而小唐也终于在经过六个小时的手术后从死亡线拉了回来。然而,现代医学能把他从死神手里抢回来,却变不回那个能跑能跳的年轻人。这也让人更加明白,预防远比补救重要太多。 与其事后拼命,不如事前用心。这道安全防线,既靠个人自觉,也靠场所管理。最安全的方式,永远是“缓慢入水”,让身体慢慢适应。 如果非要体验入水的乐趣,普通人唯一推荐的就是“脚先入水法”,这种方法是普通人最不容易受伤的方法。 至于电视里那种“运动员式入水”,那至少要在专业的泳池中进行,而且要经过专业训练。而不是普通人能模仿的。 而“头朝下垂直入水”,更是专业运动员的专利,普通人模仿,无异于拿命开玩笑。小唐的悲剧,也让社会开始反思泳池的管理责任。网友呼吁增设更扎眼的警示标志,体育主管部门也回应说,正在研究更完善的安全规范。 夏日游泳本是乐事,追求刺激也没错。但是千万不要因为一次错误的跳水,赔上的是一生的健康。 这笔账,太重了。面对清凉的诱惑,在我们自己和家人拥抱那份惬意之前,是不是也该先筑好那道看不见,却能保命的安全防线呢?
[中国赞]“世上没有后悔药!”8月4日,湖南,大学生去游泳池游泳,中途突然想学运
韫晓生
2025-08-05 19:16: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