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黄世仁”陈强提着两瓶好酒,来到“喜儿”田华家,求田华,“田华啊,你把我儿子陈佩斯收了吧,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在中国电影史上,有一个名字不可忽视,那就是陈强。他是新中国电影中塑造反派角色的“第一人”,曾在《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南霸天,在《白毛女》中饰演黄世仁。 他把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狠毒残暴令人咬牙切齿。然而,正因为这份“入骨三分”的表演,在“文革”特殊的历史时期,陈强也遭到了现实的误解和惩罚。 上世纪60年代末,陈强因为“反面人物塑造太真实”,被扣上“丑化革命人民”的帽子,成为被打击的对象。他被下放到内蒙古草原劳动改造,接受“再教育”。 从一个万人敬仰的大演员,变成了每日清扫牛棚、放羊喂马的“劳动分子”。在北方寒冷的冬季里,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风雪中冻得瑟瑟发抖。 那时候,最让他难受的并不是体力的劳累,而是心理上的落差——他一直忠心耿耿地服务于国家电影事业,却因塑造角色太真实,而被当作“坏人”来对待。 而他的大儿子——陈佩斯,也未能幸免。那时的陈佩斯年仅十几岁,正是青春年华,原本对未来充满憧憬。 他热爱艺术,从小耳濡目染,也梦想着登上舞台,成为像父亲一样受人尊敬的演员。 然而父亲被打倒后,整个家庭成了“黑五类”中的一员,成份不好,思想有问题。没有人敢给他介绍工作,也没有单位敢要他。陈佩斯整日无所事事,只能在胡同口的树下发呆。 他记得最难熬的那一段时间,是冬天。他穿着打着补丁的棉袄,口袋里一分钱没有,早饭也没吃,就窝在街角的墙根下晒太阳。 别人上班、上学,他却什么都做不了。周围的目光、街坊的耳语,时常让他羞愧难当。但他不甘心,他心里始终有股倔强。 他偷偷躲在破旧的院子里自学表演,看书、模仿、演小品,有时自己和自己说上几小时台词,满脸通红,眼睛发亮。 陈强见不得儿子的前途被自己影响,于陈强拎着两瓶用旧毛巾包着的酒,带着陈佩斯去田华家。 这位曾在银幕上叱咤风云的“南霸天”,如今却满脸愁容,眼神黯淡。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儿子陈佩斯。 陈佩斯知道,自己这顶“反派儿子”的帽子太沉了,靠自己几乎找不到出路。而陈强,也早已不是那个能呼风唤雨的演员,他被下放多年,靠擦皮鞋、搬东西勉强糊口。 他知道儿子有天赋,却无力扶他一把。思来想去,陈强决定低头,去找曾与自己搭档过的老朋友——田华。 田华,那是当时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骨干女演员,德高望重。她曾在《白毛女》中饰演喜儿,是观众心中的“人民艺术家”。陈强知道,如果田华肯开口,陈佩斯或许还有希望。 他到了田家门前,犹豫了片刻,还是敲响了那扇木门。 门开了,田华一见是陈强,先是一愣,随即让他进屋。屋里不大,但干净整洁,墙上还挂着田华拍戏时的老照片。 陈强进门时,先把两瓶酒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手微微颤着。他抬起头,声音低哑却坚定地说: “田华啊……我今天来,不是为我自己,是为我那孩子——佩斯。” 田华愣住了,望着眼前这位曾经威风八面、如今落魄沧桑的老搭档,一时间说不出话。 “你知道,我现在这德行,什么都给不了他。可那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就爱表演……我这做爹的,是没用了,可不能看着他一辈子在胡同口混日子。你……你把他收了吧,田华,给他个机会,我求你了。” 说到最后,陈强眼里泛了红,脸上写满了父亲的焦虑与恳求。 田华沉默了很久,终于点点头:“你放心吧,陈强,我试试,咱们看他行不行。” 就这样,田华破格给了陈佩斯一个机会,让他进入了八一厂,从最基层做起。那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多年之后,陈佩斯红遍大江南北,而他始终忘不了那个秋风瑟瑟的午后,父亲拎着两瓶酒,为自己低头求人的场景。那是他一生中最沉重却最温暖的起点。
1973年,“黄世仁”陈强提着两瓶好酒,来到“喜儿”田华家,求田华,“田华啊,你
牧童的娱论
2025-08-09 12:02: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