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不喝飞行11天,跨越13560公里,比轰炸机还能飞!这种鸟怎么做到的?原来,它们饿了就“吃”自己的内脏......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它叫斑尾塍鹬,体长不到半米,重不过一斤,羽毛灰褐,喙尖微弯,若不是有人告诉你它的故事,你可能会以为它和麻雀没什么区别,然而,就是这样一只小小的候鸟,却能用连续十几天的飞行,跨越上万公里的洋面,精准穿梭于南北半球之间,堪称真正的“空中马拉松冠军”。 每年初秋,当北方的风开始转凉,斑尾塍鹬就会迎来它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旅程,它要从遥远的阿拉斯加起飞,横穿整片太平洋,飞到南太平洋的新西兰或澳大利亚过冬,这段旅程最长可达一万三千多公里,飞行时间超过十天十夜,途中不落地、不进食、不喝水,也不休息,许多人难以理解,为什么它选择这么极端的方式迁徙,但这正是它几百万年进化出的“生存策略”。 为了完成这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在出发前会经历一场彻底的“身体大改造”,旅程开始前的几周,它会在鸭绿江口这样的湿地中不断进食,黄蚬子、甲壳类、软体动物成了它的“能量储备品”,这些高蛋白食物会迅速转化为脂肪,储存在皮下、腹部等部位,成为它飞行途中唯一的燃料。 仅靠吃胖还不够,斑尾塍鹬还会主动“重构”自己的身体,它的胃和肠道会缩小到原来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肝脏也会明显变小,这些原本用于消化的器官,在飞行过程中反而成了“累赘”,通过减少这些器官的活动,它可以大幅降低能量消耗,而部分组织还会被吸收转化为能量来源,支持它在飞行途中维持高强度的肌肉工作。 与此同时,它的胸部肌肉会增长得格外发达,占到体重的四分之一以上,肌纤维中充满了线粒体,这是为飞行准备的“高效动力站”,能持续燃烧脂肪提供能量,飞行开始时,它的体重可能高达320克,但飞行结束时,只剩160克左右,身形瘦得几乎只剩骨架和羽毛。 它飞行时依靠的不仅仅是强壮的身体,科学家通过高精度追踪器发现,斑尾塍鹬在飞行时巧妙利用气流和风向,在顺风时,它会降低翅膀的振动频率,借助气流滑翔,以此节省体力,在逆风中,它则保持稳定的飞行节奏,努力维持航向,更神奇的是,在飞行过程中,它的大脑并不是完全清醒的,而是采用“半脑休息”的方式:一边大脑维持飞行控制,另一边则进入浅睡状态,正因如此,它才能在十多天的飞行中保持方向不偏、节奏不乱。 那么问题来了,它是怎么知道该往哪飞的?没有导航仪、没有地图,面对茫茫的大洋和天空,它却从不迷路,这背后的秘密至今仍未完全揭晓,但科学家推测,它们拥有极其灵敏的地磁感应能力,可以像内置指南针一样感知地球磁场的变化,同时,它们还能根据太阳的位置、星星的排列、甚至海岸线的形状来校准方向,更令人惊奇的是,即使是第一次迁徙的幼鸟,也能精准地复制成年鸟的路线,误差通常不超过几十公里,这种导航能力,或许是写入了它们的基因代码中,代代相传。 飞行结束后,斑尾塍鹬会迅速进入“恢复模式”,它们抵达新西兰或澳大利亚时,往往已瘦得羽毛凌乱、体态虚弱,几乎到了极限边缘,但短短几周后,它们就能重新恢复体力,内脏器官也会像拼装积木一样,重新长回原来的样子,到了来年春天,它们又会开始北上的旅程——再一次横跨太平洋,飞回阿拉斯加繁殖。 这种高强度的生命节奏,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它们几乎全年都在“准备—飞行—恢复”的循环中度过,有些鸟一生中要完成四五十次类似的迁徙,保守估计,一只斑尾塍鹬一生飞行的总里程,足以绕地球六七圈,如果活得久一些,甚至可以飞到月球的一半距离。 不过,这样的奇迹也面临着现实的威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海岸线城市化加剧、湿地被填埋,它们赖以生存的中转站越来越少,比如鸭绿江口湿地,过去曾面临围垦压力,若不是后来设立保护区,黄蚬子的数量不会恢复,斑尾塍鹬的数量也可能持续下降,数据显示,在湿地被保护后,斑尾塍鹬的数量从约三万只增长到八万只以上,这说明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它们的迁徙成功至关重要。 这些小鸟的能力不仅让人惊叹,也激发了科学家的兴趣,比如它们飞行时的节能机制,可能为新一代节能飞行器提供灵感;它们器官的可逆性变化,也许对再生医学研究有重要启示;而它们天然精准的导航系统,或许能帮助改进自动驾驶技术和无人机系统,在这些看似柔弱的羽毛背后,隐藏的是自然给予的最高级别“黑科技”。 信息来源:中国山东网——泰山汶河流域记录到泰山鸟类新记录种——斑尾塍鹬;澎湃新闻——斑尾塍鹬:飞越太平洋
西工大变后掠翼舰载机与各种五代六代机的CG对比图[墨镜]这飞机看起来好帅!
【26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