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白宫同意对华出口芯片,英伟达披露交易内幕:触目惊心! 当英国《金融时报》捅破了英伟达与白宫之间那份秘密协议时,整个科技界都为之一震:为了重返中国市场,英伟达和AMD竟然同意,将特定AI芯片在华销售总收入的15%直接上交白宫。 这笔钱外界直白地称之为“保护费”。它看上去像是科技巨头在绝境下的无奈之举,却也像一枚投入棋盘的棋子,搅动了一场关乎商业求生、政治算计和科技自主的三方棋局。 这场风暴的中心是英伟达的求生之战。美国四月份的一纸禁令,差点将英伟达在中国的业务连根拔起。 这家巨头不仅面临高达45亿美元的库存减值风险,CEO黄仁勋甚至警告过,一个季度的营收就可能蒸发70亿美元。 毕竟中国市场贡献了它全球超过八分之一的收入,战略地位无可替代。 为了破局黄仁勋亲自赶赴白宫苦劝,短短两天后政策竟奇迹般地解冻了,降规版的H20芯片拿到了通往中国的船票。 然而这张船票代价沉重。协议规定上缴的是总收入的15%,而不是从利润里分一杯羹。 对任何企业来说,这都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在一次采访中黄仁勋不经意间透露了真实想法。他将美国在5G领域的失败,归咎于当初没能鼓励美企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并直言“美国绝对不能让AI重蹈5G的覆辙。” 这话揭示了英伟达更深层的恐惧:一旦彻底撤出,中国市场只会变成华为这类本土企业的温室,最终培养出一个能威胁其全球技术主导地位的强大对手。 所以宁可赔本也要向中国卖“特供版”芯片,本质上是一种战略“投毒”,用自己的技术标准和产品生态,去麻痹和压制中国本土力量的崛起。 而在牌桌的另一端,白宫则上演了一出精于算计的双簧。 这份史无前例的协议,被外界斥为“对外收关税,对内敲竹杠”。 白宫的算盘打得很响:一方面是坐收渔利,有分析师预测,单是H20芯片2025年在中国就可能卖出230亿美元,这意味着超过30亿美元将直接流入美国政府的腰包。 另一方面它既安抚了因禁令而怨声载道的美国AI产业,又通过设立15%的收费门槛,向外界展示其并未放松对华技术遏制的强硬姿态。 可英伟达和白宫的这场双人舞,显然低估了第三位玩家——中国的决心。 H20芯片的出口许可刚落地,中方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张开双臂。 恰恰相反,第一张牌直击要害。官方突然要求英伟达就H20芯片的“远程控制”和“安全风险”问题做出说明,迫使其连夜发声明自证清白。 紧接着《美国如何给芯片安后门》之类的文章见诸报端,舆论风向从“怀疑”迅速升级为“指控”。 当15%“保护费”的内幕被曝光后,更具杀伤力的第二轮反击来了。 这种“拿中国市场的钱,与白宫勾结来遏制中国”的说法,迅速点燃了公众的愤怒。 官媒更是直接给H20贴上了“不环保、不安全、不先进”的标签,并发出明确信号“我们可以选择不买”。 这一系列反制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中国加速崛起的国产替代浪潮。 市场数据显示,华为昇腾910B的性能已能与英伟达H20一较高下,而计划九月量产的昇腾920,更是将目标直指英伟达的旗舰产品H100。 摩根大通的预测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到2027年,中国的AI芯片自给率将从34%飙升至82%。 至此英伟达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致命的逻辑循环。 为了弥补那15%的成本,它最直接的选择就是在中国市场提价。 可谁会为一个性能本就缩水的芯片付高价,尤其是在旁边就有一个性能相当、价格更优的国产品时? 英伟达和白宫精心设计的这笔交易,本想一石三鸟,结果却事与愿违,反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为中国市场的“去英伟达化”踩下了油门。 在这场牵动全球的博弈中当初看似精明的算计,如今正一步步变成将自己逼入绝境的陷阱。 那么在这场三方棋局里,究竟谁的算计更高一筹,而谁又将最终发现,自己早已被对方“将军”了呢?
美国原来限制英伟达芯片进入中国,是为了“打压限制”中国的芯片产业,而今放开H20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