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北大一教授,路遇一女子贩卖字画,他随手拿起一幅打开,却忽然脸色大变,这竟是一张成吉思汗画像真迹,便花3块钱买了下来。 在北京街头,北大考古系教授史树青,正与友人张旭信步闲谈。 俩人走到街角,突然看到了一个字画摊。 摊主是位衣着朴素的中年妇女,摊上随意摆放着几卷画轴,蒙着灰尘。 史树青或许是源自专业性的习惯,他开始低头观察这些卷轴,还随手拿起一幅展开。 但是突然,他看到看中此人的穿着打扮也有像失传已久的成吉思汗画像真迹! 这可不是瞎说的,1922年他生于河北乐亭,自幼就跟随父亲在北京琉璃厂这片古玩地开始玩耍。 八岁迁居北京后,琉璃厂的书画铺、古玩店成了他的乐园。 在真赝混杂、琳琅满目的器物间,他练就了一双“毒眼”。 对纸张的年代、墨色的层次、笔触的韵味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 1945年,他从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又读了历史文献学,1947年进入北平历史博物馆,专攻文物鉴定。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此时的史树青绝对是业内公认的领头羊。 所以,他在书画上的造诣绝对是无可置疑的! 那么,他在街角的书画摊中,能辨别出成吉思汗画像真迹,这可不是闹着玩! 当他看到这幅画像,瞬间惊呆了。 因为,元代宫廷画作历经战乱,存世极少,若此画是真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无可估量。 为了能进一步印证他的猜测,史树青不动声色地向摊主询问画的来历。 摊主名叫崔月荣,见这位先生问得仔细,又听闻是北大教授,便坦言相告。 原来,她的公公是北洋时期曾任四川督军的陈宦。 1912年,陈宦在蒙古地区与一位蒙古亲王交涉事务,因处理得当,深得亲王敬重。 两人在临别之际,亲王为表谢意将这幅成吉思汗画像赠予了他。 此画在陈家传了几代,如今家道中落,需搬迁处置旧物,而崔月荣不懂字画行情,便拿到街头碰碰运气。 史树青一听,再细看这画卷的纸张是典型的元代麻纸,历经数百年已自然泛黄老化。 人物开脸、衣纹勾勒的笔法雄健有力,透出元代宫廷绘画特有的浑厚与写实风格。 人物神态威严,都与史书中对成吉思汗的记载及元代舆服制度高度吻合。 这时候,他基本上心中已有八九分把握。 史树青当即表示要买下此画, 而崔月荣见他识货且态度诚恳,甚至表示可以相赠。 但史树青深知此画价值,更明白它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坚持要付钱。 他翻遍口袋,只找到原本打算买点心的三块钱,便全部掏出。 崔月荣见他执意要给,便收下了这三块钱。 史树青小心翼翼地卷好画轴,径直回家。 他并非想据为己有,而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回到家后,史树青借助更充足的工具开始了考证。 在《元史·舆服志》的文献中,他对照画中人物的冠冕、服饰、配饰等细节,一一印证 为了保证准确性,他还邀请了当时文物鉴定界的顶尖权威张珩、谢稚柳、启功等先生共同鉴赏。 几位大师反复审视画的材质、笔墨、构图、款识,经过集体研判,最终一致认定此画确系元代宫廷画师所绘的成吉思汗肖像真迹,创作年代可追溯至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堪称国宝! 这国宝要是放在一般人手里,肯定自己卖掉大赚一笔。 但是史树青却不是这样自私自利的人。 1953年,他决定将这幅成吉思汗画像无偿捐赠给了国家。 国家相关机构郑重接收,并立即组织专业力量对其进行科学保护和修复。 这幅纵57.3厘米、横40.5厘米的纸本设色画,历经百年沧桑,终于回归国家殿堂,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这幅画像的传奇经历,成为史树青鉴定生涯中最富戏剧性的华章。 它不仅是证明了他深厚学养与敏锐眼光,更彰显了一位学者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与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三块钱的街头“捡漏”,让这幅穿越时空的成吉思汗画像,终于重新焕发光彩。 主要信源:(伊金霍洛文化旅游——收藏界惊现800年前成吉思汗画像)(京彩台湾——震撼!成吉思汗真实画像首次亮相北京)
1952年,北大一教授,路遇一女子贩卖字画,他随手拿起一幅打开,却忽然脸色大变,
炎左吖吖
2025-08-13 11:39:1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