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赵海军直接放话:国产芯片已经具备全替代进口的实力。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多年积累和努力的结果,过去几年里,国内半导体行业靠着政府1500亿美元的投资大干快上,建起了一条条生产线,培养了无数工程师,他们没日没夜调试设备,把芯片制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就拿汽车上用的功率半导体来说,以前国内车企用的 IGBT 芯片,90% 都得靠进口,一片芯片的成本顶得上工人半个月工资。 这两年中芯国际和比亚迪半导体联手攻关,不仅把价格砍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还把车规级芯片的寿命从 10 年延长到了 15 年。 赵海军在会上举了个例子,有个客户以前每个月只买 2000 片 8 英寸晶圆,现在直接翻了十倍,逼得中芯国际赶紧加快 12 英寸产线的迁移速度。 这种爆发式增长可不是个例,2024 年国内功率芯片的市场份额,已经从 2019 年的 15% 涨到了 45%,连英飞凌、安森美这些国际大厂都坐不住了,开始慌了神。 而且国产芯片的技术含量也在噌噌往上涨。以前大家总觉得国产芯片只能做些低端的模拟芯片,现在中芯国际的 14nm 工艺早就量产了,7nm 工艺也进入客户验证阶段了。 虽说性能上比台积电的 7nm 还差那么一口气,但成本低了 20%,像物联网、工业控制这些对功耗不那么敏感的领域,用起来正合适。有个做扫地机器人的客户算过一笔账,换用国产芯片后,每台机器能省 30 块,一年下来就是几千万的利润,这可不是小数目。 以前国内半导体行业就像个组装厂,光刻机得靠 ASML,刻蚀机依赖应用材料,连晶圆都得从日本进口。但这几年全变了,北方华创的刻蚀机都打进台积电的供应链了,中微公司的 5nm 刻蚀技术更是让美国人都紧张起来。 最厉害的是天津锐欧泰科技,居然把 ASML 光刻机里的核心部件 —— 安捷伦干涉仪给国产化了,精度能做到 50 纳米以内,直接打破了荷兰人的垄断。 现在国内晶圆厂采购设备,30% 都换成了国产货,连中芯国际都开始用上海微电子的先进封装光刻机了。 英伟达 CEO 黄仁勋私下里都说,中国半导体的 “生态闭环” 正在慢慢形成。 当然了,国产芯片要实现真正的全替代,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高端光刻机、EDA 工具、光刻胶这些 “卡脖子” 的环节还没完全突破,中芯国际的 7nm 芯片良率只有台积电的 80%。 但赵海军在会上透了个重磅消息,他们正在研发 5nm 工艺,预计 2026 年就能流片。更让人振奋的是,国家大基金三期已经到位,这次重点投向设备和材料领域,目标就是要在 2027 年前实现关键设备 70% 国产化。 这场半导体战争,说到底就是一场耐力赛。美国想靠短期封锁拖垮中国,可他们没想到,中国工程师的韧性比他们想象的强太多。就像当年 “两弹一星” 的科学家们在戈壁滩上啃窝头搞研发,现在的半导体人也在无尘车间里用泡面当夜宵,凭着这股劲往前冲。 赵海军在业绩会最后说了句实在话:“我们不是要打败谁,只是想让中国的电子产品里,不再贴着‘美国芯’的标签。” 这话听着朴实,却说出了整个行业的心声。 现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就像一场马拉松,美国领跑了几十年,但中国选手已经从跟跑到并驾齐驱了。等国产芯片的 “全替代” 真成了现实,那些曾经嘲笑我们 “造不如买” 的人,终究会明白,中国人认准的事,就没有干不成的。
很多人只知道,淘宝闪购在上个星期超过的美团。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为啥上个星期他会超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