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属罕见, 火箭发射失败了! 刚刚才刷到,昨天朱雀2号火箭在发射过程中飞行异常,飞行试验任务失利。具体原因还在调查当中,“中国版Space X”蓝箭航天icon道歉,公司估值200亿元,已启动IPO辅导 国内民营火箭公司起步不久,技术经验积累尚浅。航天工程本就充满挑战,失败也是探索路上的一部分。 蓝箭航天自2015年成立以来,累计融资超70亿元,员工超1000人,是国内唯一覆盖设计、制造、测试、发射全链条的民营火箭企业 。其朱雀二号火箭曾在2023年7月成为全球首枚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但此次改进型遥三发射失利,可能与二级系统可靠性问题有关。不过,蓝箭已启动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发,该火箭采用九机并联技术,总推力达7542千牛,计划2025年下半年首飞,目标将发射成本降低80%至90% 。 国内民营火箭整体处于快速发展期。2023年,民营火箭发射13次,成功率92%,其中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累计发射16次,将63颗卫星送入轨道,是民营领域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火箭 。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虽多次失利,但2025年7月遥十发射成功,验证了新型发射车的快速响应能力 。此外,星河动力的智神星一号计划10月底首飞,瞄准大型星座组网市场 。 国际经验表明,失败是航天探索的常态。SpaceX的猎鹰1号前三次发射均以失败告终,直到2008年第四次才成功入轨;蓝色起源的New Shepard火箭经过14次无人测试后,2021年才执行首次载人任务 。蓝箭航天此次失利,与SpaceX早期经历相似,需通过故障归零和技术迭代积累经验。朱雀三号的可回收技术若能成功,将推动中国商业航天进入低成本时代 。 此次发射失利可能对蓝箭航天的IPO进程产生短期影响,但长期看,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十五五”规划明确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新兴产业,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常态化运营,预计2025年国内商业火箭发射次数将超40次 。蓝箭航天若能加快朱雀三号研发,结合常态化发射需求,仍有望在科创板上市后获得资本支持。 航天探索没有捷径,技术积累需要时间。蓝箭航天此次失利虽令人遗憾,但也是技术突破的必经之路。从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火箭成功,到朱雀三号可回收技术的突破,中国民营航天已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随着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行业将在失败中不断成长,最终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传出一声巨响:长征十号火箭一子级试车圆满成功,7台YF - 100K液氧煤油发动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