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17日,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对外通报称,乌军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的雷利斯克-霍穆托夫卡公路上发起打击行动,重伤俄罗斯武装部队“北方”集群副司令叶谢杜拉・阿巴切夫少将。 根据乌克兰方面披露的信息,此次打击行动发生在8月16日晚至17日凌晨。乌军通过无人机对雷利斯克-霍穆托夫卡公路上行驶的俄军车队实施精准袭击,导致包括阿巴切夫少将在内的多名俄军人员受伤。 俄罗斯库尔斯克州代理州长亚历山大・欣施泰因随后证实了这一事件,并称阿巴切夫已被紧急送往莫斯科接受治疗。目前,俄方尚未就此次袭击造成的具体损失及后续应对措施作出详细回应,但事件本身已对俄乌双方的军事部署和舆论场产生显著影响。 库尔斯克州位于俄罗斯西南部,与乌克兰接壤,拥有245公里的边境线,是俄罗斯本土防御的重要前沿地带。这里不仅是农业和工业重镇,还承担着连接多条交通干线的枢纽功能,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自俄乌冲突升级以来,库尔斯克州多次成为乌军远程打击的目标。例如,2024年8月乌军曾发动大规模地面攻势,一度占领该州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领土,直到2025年4月才被俄军完全收复。此次袭击再次表明,库尔斯克州仍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区域。 阿巴切夫少将作为“北方”集群副司令,其职责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北部边境防御,尤其是北极地区的战略部署。然而,近年来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俄军对西南部边境的防御压力显著增加。 有消息称,阿巴切夫在调任“北方”集群前,曾负责库尔斯克州的边境防御事务,并多次向上级报告乌军在苏梅地区的异常军事动向,但未得到足够重视。这一背景为此次袭击的发生提供了某种注脚,也暴露出俄军在情报研判和防御部署上的潜在漏洞。 从战术层面看,乌军此次行动延续了其近年来频繁使用的“无人机+精确打击”模式。根据公开资料,乌军目前装备的MaguraV5型自杀式无人艇和“猎鹰”-300远程无人机,具备航程远、精度高、成本低等特点,能够对俄军纵深目标实施有效打击。 例如,2024年12月乌军曾使用配备R-73红外制导导弹的无人艇击落俄军直升机,而此次针对公路车队的袭击,则进一步展示了无人机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灵活性。分析人士指出,乌军通过此类战术不仅能削弱俄军有生力量,还能消耗其防空资源,逐步压缩俄军的战术空间。 事件背后,俄乌双方的战略意图值得深入剖析。对乌克兰而言,打击俄军高级将领具有多重意义:一是提振士气,向国内外展示其仍具备主动进攻能力;二是通过制造舆论压力,争取国际社会对乌支持;三是试探俄军防御体系的薄弱环节,为后续行动积累经验。而对俄罗斯来说,此次袭击无疑是一记警钟。 尽管俄军在2025年5月宣布沿边境建立“安全缓冲区”,并声称已加强防御部署,但乌军的成功突袭表明,俄方在边境管控和反无人机作战方面仍存在短板。此外,阿巴切夫作为“北方”集群副司令,其受伤可能对俄军北部和西南部战线的协同作战产生连锁影响。 国际社会对此次事件的反应呈现分化态势。联合国安理会曾于2025年2月通过决议,呼吁俄乌双方停火并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但此次袭击事件再次凸显了和谈的艰难。 美国及部分北约国家虽未直接评论此次行动,但持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的立场未变。例如,美国在2024年11月已准许乌克兰使用ATACMS战术导弹打击俄境内目标,而此次袭击中乌军使用的无人机技术,也被认为可能包含西方提供的关键部件。 与此相对,俄罗斯则强调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障本土安全,并指责乌克兰在美西方支持下不断升级冲突。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事件发生之际,正值美俄领导人阿拉斯加峰会落幕不久。8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就乌克兰问题等交换意见。尽管双方未达成实质性协议,但会晤本身释放了推动和谈的信号。 而乌军选择在此时发动袭击,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对美俄博弈的一种回应,试图通过战场主动来影响谈判桌上的筹码分配。正如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此前所言,“和平并非来自赠予,而是必须通过实力获得”,这种以战促谈的策略在当前局势下仍占据主导地位。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此次袭击反映出俄乌冲突正呈现出“长期化、复杂化”的特征。双方在边境地带的拉锯战、远程打击与反打击的较量,以及国际社会的角力,共同构成了一幅复杂的战略图景。 对俄罗斯而言,如何平衡多条战线的防御压力、提升反无人机作战能力是当务之急;对乌克兰来说,如何在西方援助有限的情况下维持攻势、争取战略主动权则是关键挑战。
拒绝历史重演!据乌克兰媒体报道,乌克兰外交部长西比加表示,如果要求乌克兰以领土让
【175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