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需要实践检验吗?孙玉良:实践检验的只是认知而非真理本身】
真理需要实践检验吗?贯常的答案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需要检验。但我的看法是:既然是真理,当然无须实践检验。你检验不检验,它都是真理,一个永恒的存在。真理如天幕中的星辰,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不为人的实践而改易。它反映着宇宙万物运行的内在法则,巍然独立于人类意志之外。人类历史长河中,从牛顿揭示万有引力定律,到爱因斯坦洞悉时空弯曲,皆是先贤们以智慧之眼“发现”了真理星辰的方位,而非凭空“创造”了星辰本身。从这个维度看,真理的光辉永恒自持,它自身的存在与圆满,岂需要渺小人类的实践去赋予其合法性?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浩瀚宇宙投向人类自身,一个尖锐的矛盾便显露出来:人类如何确认自己发现的“星辰”就是真正的星辰,而非漂浮在认知迷雾中的幻影?我们口中宣称的“真理”,在多大程度上是那客观永恒的规律本身,又掺杂了多少主观认知的局限与历史境遇的烙印?曾几何时,“地心说”被奉若神明,托勒密的宇宙模型被视为颠扑不破的圭臬;曾几何时,燃素理论在化学殿堂中熠熠生辉,被认为是燃烧现象的唯一解释。这些被当时最优秀头脑尊奉的“真理”,在人类实践的长河冲刷下,最终显露出其时代局限性与认知的偏差。历史反复昭示:人类对“真理”的每一次宣称,本质上都是一种有待验证的认知假设。
于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的伟大意义便喷薄而出。它并非狂妄地宣称人类实践可以定义或修改那永恒的宇宙法则,而是以谦卑的姿态承认: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无法直接、绝对地把握真理本身。实践,是人类唯一可靠的工具,用以检验我们主观构建的理论图景是否与那客观存在的永恒法则相吻合。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星光弯曲,在1919年日全食观测中被爱丁顿团队证实前,再精妙的数学推演也只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假说。正是实践的检验,才使其从天才的构想升华为被广泛接受的物理真理。实践检验的不是真理本身的存在,而是人类认知向真理靠近的每一步足迹。
真理之路是一条双螺旋的阶梯。一边是那永恒存在、澄明如镜的客观规律——它如北极星般恒定,是全部科学探索与精神求索仰望的终极坐标。另一边,是人类蜿蜒曲折的认知与实践之路。我们无法像上帝般直接凝视真理的全貌,只能依赖“实践”这盏风灯,在历史的长夜中摸索前行。每一次实践的检验,无论是成功证实还是有力证伪,都是人类向客观真理艰难靠近的一步,都是对主观认知藩篱的一次突破。牛顿力学并未因相对论的诞生而沦为彻底的谬误,它在宏观低速世界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其边界恰恰在更广阔的实践中被划定。人类认知的进步,正是通过实践的反复校验,不断剔除谬误、逼近永恒的过程。
因此,真理的永恒性与实践检验的必要性,构成了人类认知图景中深刻的辩证统一。永恒真理如巍峨高山,自有其亘古不变的庄严。而人类的每一次实践探索,都是在山脚下开辟新的路径,或修正旧地图上的谬误标记。我强调真理的客观性与永恒性,其警示价值在于破除认知上的虚妄——避免将某一时期、某一群体的主观认知结论绝对化、神圣化。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则赋予人类认识之舟以压舱石与罗盘,确保我们在探索永恒之光的航程中,不至于迷失于主观臆断的迷雾。
人类对真理的求索,恰似在无尽阶梯上的攀登。阶梯的顶端是那永恒之光,而每一级台阶的坚实与否,只能靠攀登者,也就是实践者的双脚去检验。唯有同时仰望星空的永恒与俯首脚下的坚实,我们才能在认知的远征中,既保持对终极真理的敬畏,又不失步步为营的清醒与勇气。我认为:牛顿也好,爱恩斯坦也好,还是中国的杨振宁也罢,他们晚年所信的 “上帝”,与宗教信仰的“上帝”是有所不同的,他们信的是代表“宇宙法则”的那个“上帝”,代表真理的那个“上帝”,代表老子所说的“道”的那个“上帝”,而不是有形的“上帝”,人形的“上帝”,再说一次,永恒的真理无须检验,人类实践检验的,只是人类认知假说而非真理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