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突然“入股”英特尔,难道美国也要走“芯片国有化”这条路?当英特尔在8月22日宣布把89亿美元联邦补贴“债转股”,让华盛顿一夜之间成为持股9.9%的大股东时,整个硅谷都在问:自由市场灯塔的美国,为何也学起了“国家队”?答案其实藏在一句看似枯燥的数据里——目前全球92%的5纳米以下先进产能堆在东亚,而美国本土的“高端制造心脏”英特尔却在18A节点上反复跳票。对于五角大楼来说,AI导弹制导、卫星互联网、无人潜航器都需要“美国封装、美国制造”的芯片;一旦供应链再被地缘风险切断,所谓“印太战略”就会在硅片层面被釜底抽薪。
于是,白宫放弃了传统的“堵”——出口管制、关税壁垒,而是选择“补”:把原本发给英特尔的109亿美元补贴中,89亿直接换成普通股,每股20.47美元,比市场价溢价有限,却换来董事会的一票否决权。更耐人寻味的是,协议写明“政府可择机退出”,这意味着华盛顿并不打算长期当股东,而是把股权当成一张“可赎回的保单”:市场回暖就套现,危机升级就加码。
那么,美国国资到底有多大能量?虽然联邦层面直接持有的企业股权不到GDP的1%,但政府掌控的频谱、土地、学生贷款、住房抵押债券以及高达5万亿美元的州公共养老基金,让它随时可以“精准点穴”。英特尔只是最新案例——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花旗、AIG,到疫情期间航空公司的优先股,华盛顿早已练就了“平时隐身、危机进场、目标达成即撤”的循环打法。看似“国有化”,实则“国家风险投资”。
所以美国并非要变成“芯片国企大国”,而是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牌桌上,多了一张可以随时翻面的底牌。自由市场的旗帜没有倒,只是旗杆后面,悄悄多了一只看得见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