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力地位出发,真香。前些天是贝森特,这次轮到万斯了。 据NBC报道,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接受该电视台的采访时问,中国比印度买的俄罗斯石油多,为什么不制裁中国?我们注意到,在NBC提这个问题时,万斯拼命纠正“基本一样,基本一样”,求生欲满满的样子特别好玩。 其实万斯的尴尬,早在长和港口交易事件中就埋下了伏笔。几个月前,当美方财团志在必得地想要吞下长和集团位于巴拿马、欧洲等地的战略性港口时,中国反垄断监管机构的一记“组合拳”直接让交易变了天。 原本计划出售的43个港口,最终可能只剩下大中华区的10个,而且即便这10个港口,美方也未必能染指——因为美国自己的歧视性政策,反而成了交易的最大障碍。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荒诞剧情,在中美博弈中早已不是第一次上演。 回到万斯的言论,他的逻辑漏洞简直肉眼可见。根据最新数据,2025年前两个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1568万吨,占总进口量的19%,稳居第一大来源国。而印度虽然也在增加进口,但根据俄印最新协议,2025年全年供应量不过96-120万吨,仅为中国同期进口量的零头。 这种悬殊差距,万斯一句“基本一样”就想糊弄过去,只能说明他要么是对数据一无所知,要么是故意混淆视听。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美国在制裁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同样是购买俄罗斯石油,印度被加征50%关税,中国却安然无恙,这种区别对待的背后,是美国对中印实力的精准掂量。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消费市场,美国若贸然对华制裁,无异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正如万斯自己所说,美国目前正在努力结束与中国的贸易战,而要谈判就必须有所妥协。这种“打又打不赢,谈又不甘心”的心态,正是美国战略焦虑的真实写照。 更讽刺的是,美国的单边制裁政策早已被证明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昏招。对古巴长达60多年的封锁,导致这个加勒比岛国损失超过1640亿美元,却从未让其屈服;对俄罗斯累计1.6万项制裁,反而促使其经济逆势增长,2025年GDP以购买力平价计算超越日本。 这种“制裁反噬”效应,让美国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孤立。就连美国国内的有识之士都看不下去,数百名律师联名呼吁停止滥用制裁,称其“相当于对平民的集体惩罚”。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应对策略显得愈发清晰:以法律为盾,以实力为矛。长和港口交易中,中国反垄断监管机构依据《反垄断法》和《国家安全法》,明确划出“红线”,让美方财团彻底断了侥幸心理。 这种“依法办事”的态度,既彰显了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又避免了给美国留下“破坏国际规则”的口实。正如港媒披露的,李嘉诚私下要求长和“绝不能违反东大的法律法规”,这种底线思维,正是中国在国际博弈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再看能源领域,中国的策略同样可圈可点。一方面,通过多元化进口降低风险——2025年前两个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占比19%,同时从沙特、伊拉克、巴西等国进口,形成“多源供应”格局;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新能源产业,光伏组件、风电设备产能占全球80%以上,让美国的“能源制裁”沦为空谈。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让中国在应对外部压力时游刃有余。 反观美国,其战略困境愈发明显。一方面,拜登政府口口声声要“竞赢中国”,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承认“美国离不开中国”。就在万斯接受采访的同时,中美刚刚结束日内瓦经贸会谈,双方同意取消部分关税,重启能源合作谈判。 这种“边打边谈”的模式,本质上是美国在实力衰退期的无奈选择。正如分析指出的,中美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美国既无法彻底压制中国,又不愿接受平等竞争,这种矛盾心态,注定了其政策的摇摆不定。 万斯的尴尬,不过是美国对华战略困境的一个缩影。从贝森特到万斯,从港口交易到能源博弈,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拿捏的“发展中国家”。 当美国还在幻想“从实力地位出发”发号施令时,中国已经用法律、市场和战略定力,构建起了自己的博弈逻辑。这种变化,正如长和港口交易中展现的那样:真正的实力,不是靠嗓门大、拳头硬,而是靠规则意识、战略眼光和自主能力。当美国政客还在纠结于“谁买得多”的表面问题时,中国早已在更深层次的博弈中占据了主动。
美国突然对我们放软话了!8月25日,根据外媒报道,美国副总统万斯表示,美国不会因
【29评论】【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