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代中国,然而在这10年来印度制造都还是一个空谈,这就算了,更大问题是又失去了美西方产业的转移机遇。 当年雄心勃勃要在 20 年内取代中国成为 “世界工厂”,结果十年过去,制造业占 GDP 比重还在 17% 左右原地踏步,眼睁睁看着美西方的产业转移机遇流向了越南、印尼这些邻居。这到底是哪里出了岔子? 就拿苹果公司来说,为了分散供应链,兴冲冲把部分生产线搬到印度,结果组装的手机一半零部件都不合格。拆解视频里,主板上的指纹印、摄像头里的灰尘清清楚楚,逼得苹果只能降价促销。 为啥会这样?印度手机和电子产品协会主席莫辛德鲁一语道破:中国技术人才的签证被卡得死死的,工厂连合格的技术员都凑不齐。 要命的是电力问题,印度输配电损耗率高达 25%,是中国的四倍,夏天用电高峰时,173 座发电厂里有 108 座煤炭库存告急。想象一下,流水线正转着突然断电,精密零件报废不说,交货期根本没法保证。 政策就像坐过山车,外资企业看得眼花缭乱。特斯拉想进印度市场,谈了好几年都卡在关税上 ,印度对进口电动车收重税,却要求特斯拉先建厂本土化生产,两边僵着没结果。 更头疼的是税收政策,美国商务部报告说印度的加权平均税率在 G20 里最高,而且说变就变。有外资企业吐槽,刚弄明白今年的政策,明年又改规矩了,光是合规成本就比中国高一大截。 这种情况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研究显示,印度制造业吸引力连泰国、墨西哥都比不上,更别说跟中国比了。 所谓的 “人口红利” 其实是块烫手山芋,印度失业率飙到 9.2%,可工厂却招不到合格的工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阿什卡・莫迪说得实在:印度新增就业慢,年轻人受教育程度又低,看上去人多,能用的没几个。 更麻烦的是种姓制度的隐形障碍,高种姓工人不愿听低种姓上司指挥,有的外企提拔了达利特员工,结果遭到集体抵制。这种文化隔阂让标准化生产成了难题,流水线讲究的协同高效在这里处处碰壁。 基础设施的窟窿更是填不完,印度港口效率低下,物流成本占 GDP 的比例比中国高得多,世界银行的物流绩效指数里,印度连前 50 都排不进去。电网更是个老大难,虽然政府说电力盈余,可实际上很多工厂得自备发电机。 关键是印度发电技术跟不上,最先进的超超临界火电技术拿不到,煤炭发电效率比中国低不少,电费成本降不下来。想发展可再生能源吧,风电太阳能发的电因为电网落后送不出去,白白浪费,融资成本还比欧美高一大截。 区域矛盾也拖后腿。南北印度经济差距大,语言还不通。中央政府规定印地语和英语为官话,各邦却各有各的官方语言,光宪法里列的就有 22 种。 一家想在全国布局的企业,光是适配各地的语言和法规就得花不少功夫。对比中国从南到北统一的市场规则和物流网络,印度企业的运营成本天然就高。 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最让人着急。中美贸易战后,不少企业想把产能迁出中国,印度本是热门候选,结果大部分投资流向了越南。 为啥?越南虽然体量小,但政策稳定,物流顺畅,工人技能也更可靠。印度纺织巨头威尔斯潘的 CEO 戈恩卡坦言:“印度还没能力承接完整供应链,跟中国成熟度差太远。” 就算有日企像本田、铃木在印度扩产,也多是瞄准本地市场,真正的高端制造环节还是留在中国。 说到底,印度制造的问题就像一团乱麻。基础设施跟不上、政策朝令夕改、劳动力看似多却不好用,再加上社会文化的隐形壁垒,就算有再好的机遇也接不住。帕纳加利亚的反思提醒着:取代中国当 “世界工厂”,光喊口号没用,得踏踏实实地补短板。 否则,下一个十年可能还是原地踏步,眼睁睁看着更多机会溜走。毕竟制造业讲究的是实打实的竞争力,不是靠雄心壮志就能搞定的。
你发现没?中国没答应印度要放行盾构机、稀土、化肥的要求,结果印度马上在涉
【62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