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福建舰这么久还不服役?说白了,是因为福建舰的技术问题,没办法直接服役。 航母这东西,从来不是拼速度的活儿。辽宁舰是改装的,山东舰是摸着辽宁舰的路子造的,到了福建舰,直接跳过蒸汽弹射,一步到位上电磁弹射。这步子迈得有多大? 2022 年 6 月福建舰下水时,全网都在欢呼中国航母迈入新时代。可从 2024 年 5 月首次海试到现在,七次海试跑下来,甲板上的电磁弹射器还没公开露过真章。有人急了:辽宁舰从海试到服役用了一年,山东舰更快,福建舰这进度是不是太慢了? 但别忘了,辽宁舰是翻新的 “二手舰”,山东舰是照着辽宁舰的葫芦画瓢,而福建舰直接跳过蒸汽弹射,把电磁弹射这颗 “科技树” 点满了,这步子迈得比手机从按键机跳到智能机还大。 电磁弹射这东西看着简单,就是用电把飞机 “弹” 上天,可瞬间功率能飙到 60 兆瓦,相当于一万户家庭同时开空调的用电量。 核动力航母有源源不断的电力,常规动力的福建舰全靠燃气轮机发电,就像用充电宝给大功率电器供电,既要瞬间输出够猛,又不能掉链子。 咱们科研团队搞出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就像给航母装了个 “超级稳压器”,但这套系统好不好使,得在海上实打实测试。 第一次海试时,福建舰在海上玩了个漂亮的急转弯,就是为了验证动力系统在极端情况下能不能稳住电力输出,这可不是秀操作,是真刀真枪的考验。 美国的福特号航母就是前车之鉴,2009 年开工,2017 年才服役,光海试就折腾了好几年,初期电磁弹射器故障率高得吓人,平均每弹几十次就出问题。 福建舰现在稳扎稳打,先把动力和电力系统练熟了,再慢慢测试弹射器,这叫宁愿慢一步,也不抢一秒。 第七次海试专门搞了舰载机电磁兼容测试,就是怕战机电子设备和弹射器互相干扰,这种看不见的 “暗战”,比甲板上的飞机起降更考验技术。 舰载机和航母的磨合更是个精细活,弹射型歼 - 15T 前起落架加粗了两成,还装了专门的弹射牵引杆,光这起落架的强度测试就做了上千次。 战机从电磁弹射器起飞时,前轮要承受数倍于自重的冲击力,就像运动员起跑时被猛地拽了一把,既要跑得出去,又不能伤着飞机。 歼 - 35 隐身战机也得在福建舰上练起降,不同机型的弹射参数、起飞重量都不一样,每架次测试都得记录数据,反复调整,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定的。 有人说 8 万吨的航母造都造出来了,还差这点测试时间?可航母服役不是终点,是战斗力的起点。辽宁舰服役后用了好几年才形成完整作战能力,福建舰要带着电磁弹射这个 “新玩具” 形成战斗力,前期测试越充分,后期掉链子的风险就越小。 国防部说 “按计划推进”,这 “计划” 里藏着的是对战斗力的较真 —— 宁可在海试中发现问题,也不能到了战场上出岔子。 看看福建舰驾驶室里那些电子化设备,就知道这船的信息化程度有多高。电磁弹射系统、有源相控阵雷达、舰载指挥系统,这么多精密设备凑在一起,得像交响乐团一样配合默契。 就像新电脑装系统,光装完驱动还不够,得反复调试兼容性,不然关键时刻蓝屏了可不是闹着玩的。现在福建舰每次海试回来,船厂都会针对性整改,这种 “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的循环,看着慢实则快。 美国海军当初要是能沉下心来多测试福特号,也不至于服役好几年还没法正常部署。咱们不搞 “带病服役” 那一套,要的是一艘拉出去就能打的真航母。 所以说,福建舰服役慢不是技术不行,恰恰是因为技术太先进,才要多花时间打磨。从滑跃起飞到电磁弹射,中国航母用了十几年走完别人几十年的路,这点等待算什么?等哪天咱们看到歼 - 35 从福建舰上腾空而起,那才是真正的 “中国速度”—— 不是抢时间,而是对战斗力的绝对自信。
又一款新型六代机?我想问咱们在月球背面究竟发现了什么?一款款新式战机开始频繁试飞
【1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