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的甘肃,民国时期,一只体型硕大的金雕被捕获,留下了珍贵的镜头记录。这只

炎左吖吖 2025-08-29 15:41:16

1925年的甘肃,民国时期,一只体型硕大的金雕被捕获,留下了珍贵的镜头记录。这只金雕展翅宽达三米,重逾60斤,趾上长着锐利如狮虎的角质利爪,能像利刃般深刺猎物要害。 1925年深秋,甘肃山区的猎户们捕获了一只惊人的金雕。 这只猛禽展翅时宽达三米,体重超过六十斤,趾上长着锐利如狮虎的角质利爪,能像利刃般深刺猎物要害。 当老猎户赵老四的手套被雕爪钩穿,血珠渗进羽毛时,他仍激动地念叨。 “这辈子没见过这么霸道的天王爷!” 这时,一位外国记者按下快门,为这只空中霸王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 金雕,被誉为“空中之王”。 这种猛禽选择栖息地极为讲究,偏爱悬崖边的老松树安家。 从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到青藏高原的雪线附近,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它们趾爪锋利如刃,俯冲时速可达两百四十公里,足以一击刺穿野狼的脊梁。 生物学家曾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岩壁上发现它们的“粮仓”。 岩羊头骨整齐挂在松枝,刺猬皮塞满石缝,犹如魔鬼的陈列架。 美国专家琳达经过三年追踪,观察到金雕七种不同的捕猎技巧。 对付鹌鹑等小型鸟类,它们直接在空中完成猎杀。 遭遇狡猾的狐狸时,则采用车轮战术。 然而,它们不仅是出色的猎手,它们的爱情堪称鸟类世界的典范。 金雕配偶一旦结合,便终生不离,常将巢筑于千仞峭壁之上,以枯枝和兽毛编织成巨大的盘状窝巢。 母雕每年最多产四枚卵,但最终能存活长大的幼鸟往往不超过两只。 幼雏出壳后的三个月最为脆弱,双亲轮番外出觅食、守护巢穴,寸步不离。 科考队员曾在贺兰山拍摄到温馨一幕。 公雕叼回整条鹿腿,母雕细心撕成肉条喂给幼鸟。 雏鸟争食打滚的模样,犹如锅中翻腾的饺子。 然而这种安宁往往短暂易碎,金雕成长缓慢,三岁才成年,十五岁才开始繁殖,种群恢复能力相当脆弱。 然而这份自然壮美未能持续。 1958年,饥荒席卷西北,金雕被误认为害畜之敌,遭到大规模捕杀。 仅在甘肃民勤县,三天内就收缴两百多张金雕毛皮,供销社门口晾晒的尸骸触目惊心。 饥饿的村民举着长竹竿捅破崖壁上的雕巢,刚离巢的幼雕摔成肉饼,场景惨不忍睹。 灾难在三十年后改头换面再度来袭。 如今,风力发电机的叶片成为新的“断头台”。 2019年,青海刚察县统计显示,半年内有十七只金雕撞上风力旋叶而死亡,其中甚至包括正处繁殖期的母雕。 这种猛禽本就繁殖缓慢,三岁方成年,十五岁才首次产卵,根本经不起连年浩劫。 转机发生在2021年春天。 天祝县牧民张永福在巡山时,发现一只从巢中跌落的幼雕。 他用棉袄包裹幼雕取暖,连夜骑马送至保护站。 后兽医抢救时检查发现,幼雕爪上竟勾着张家晾衣绳的红色线头。 这件事经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当地政府迅速划定生态补偿区,企业捐赠监测设备,渐渐地,金雕重新回到这片祖辈栖息的土地。 更令人振奋的景象出现在2024年6月。 祁连山一处废弃工业园中,护林员通过无人机拍摄到两对金雕带领幼鸟在钢筋水泥间练习飞翔。 雏爪滑过冷却塔铁架,羽翼扫过生锈传送带,工业废墟竟成了绝佳训练场。 钢厂老板看到直播后立即叫停爆破计划,地反而成为观鸟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 北京科研团队为一只幼雕安装卫星追踪器,数据表明它的活动范围覆盖整个河西走廊,甚至屡次“偷猎”工厂附近的鸽子。 如今站在天祝县观雕台上,常见牧民举望远镜追踪雕影,脚边羊群啃食着生态补偿田的草籽。 回望百年,从1925年猎户扁担下的猛禽,到如今穿梭于风车与钢架之间的幸存者,金雕的命运,仿佛是中国人与自然关系变迁的一道缩影。 它们曾被视为敌害,遭遇无情捕杀,也因生态觉醒,重获栖身之地。 据甘肃林业局2024年最新统计,境内金雕数量已较十年前明显回升。 正如一位老护林员所说:“人退一步,鹰进一步。” 这空中霸王的重返,并非神话。 而是一群人、一座城、一个国,愿以法规、土地与善意,赎回归于天空的尊严。 主要信源:(甘肃林业局《祁连山金雕种群普查报告(2024)》WWF中国、央视新闻《牧民张永福守护金雕》报道)

0 阅读:57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