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后,派人请刘伯温之子刘璟入京。可刘璟称病不出,于是朱棣下令将刘璟逮到京城,没想到刘璟来了之后仍称朱棣为“殿下“,并且冷笑着说道:“殿下百世之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1402年的盛夏,燕王朱棣刚通过四年"靖难之役"夺取帝位,而建文帝此时下落不明。 新朝初立,百废待兴。 朱棣紧急下达诏书至浙南青田县,召前朝重臣刘伯温之子刘璟入京。 这不仅是惜才,更是政治象征。 若能收服刘伯温之子,相当于给篡位镀层金。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被民间誉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元末乱世,他辅佐朱元璋定下"先灭陈友谅,后取张士诚"的战略,又提出"大明"国号,堪称明朝开国第一谋臣。 洪武三年获封诚意伯,掌钦天监事,深受器重。 然而,帝王心术难测。 晚年的朱元璋对功臣猜忌日深,胡惟庸等权臣趁机排挤刘伯温。 洪武八年正月,刘伯温感染风寒,胡惟庸奉命带御医诊治。 服药后病情反而加重,刘伯温察觉异常却无力反抗,临终前对长子刘琏留下遗训:"刘氏子孙永不得习帝王之术。" 这位神机军师的离奇死亡,揭开了明初功臣悲剧的序幕。 彼时尚在少年的刘璟不会想到,三十四年后,他将面临比父亲更严峻的生死抉择。 刘璟自小聪慧过人,博览经史兵法。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召见刘家子弟时,惊叹刘璟"不减父风",破例授予閤门使之职。 他在朝堂执铁简纠察百官,曾弹劾佥都御史袁泰僭越礼制,深得朱元璋赞赏。 建文帝即位后,刘璟呈上防御燕王的《御戎十策》,却未被采纳。 当朱棣大军逼近南京时,他再度献上坚守方略,建文帝却听信李景隆意见开城纳降。 心灰意冷的刘璟返回青田故里,闭门著书。 朱棣登基后,急需笼络前朝重臣稳定局势。 六部尚书接连归顺,唯独刘璟三拒诏书。 朱棣勃然震怒,最后直接命锦衣卫破门拿人。 押解途中,乡民沿路泣送,有人高喊"刘公保重"。 而这位罪臣反而朗声笑道:"今日方知文丞相,过零丁洋之心境。" 奉天殿上,新皇帝与旧忠臣展开对决。 朱棣温言示好:"我知道爱卿有着深通韬略,如果你愿意归顺助洪武爷做事,帮我治国安邦,自然不会亏待你!" 而刘璟挺直脊梁却答:"先父佐的是太祖高皇帝,不是燕王府的殿下。" 当被逼改口称陛下时,他突然提高声量:"殿下可杀我,可杀尽天下建文旧臣,却改不了史书工笔。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此言一出,震动朝野。 朱棣本想借刘家声望巩固政权,却遭当众揭露篡位事实。 盛怒之下将刘璟投入诏狱,却未料三日后狱卒发现他自缢身亡,终年五十二岁。 狱中墙壁留有血书:"不负建文,无愧先父。" 朱棣闻讯沉默良久,最终准许归葬青田,却暗中下令抹去所有关于这次死谏的记载。 刘璟死后,刘家爵位被革,子孙不得入仕。 但青田百姓悄悄修建"刚节祠",香火秘密延续百年。 直到万历朝,才有文人冒险写下:"文成公料事如神,刚节公守节如铁。父子两代,铸就大明脊梁。" 万历年间,学者焦竑在《国朝献征录》中评价:"伯温善谋天下,仲璟善守己心。" 刘璟的刚烈在明末得到重新认识。 崇祯帝追赠其为大理寺少卿,谥号"刚节",清乾隆帝亦下诏表彰"忠烈可风"。 青田县保留着刘基祠,正殿楹联镌刻着:"五百年名世,三不朽伟人"。 偏殿的刘璟牌位旁,则书着"不贰心臣子,无惭色丈夫"。 两代忠烈的气节,穿越六百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 历史风云变幻,皇权更迭如棋局,刘氏父子却以生命坚守了士人气节。 权力终会消散,唯有气节永存天地之间。 主要信源:(齐鲁壹点——朱棣为啥要装疯卖傻?是被逼篡了侄子的权当上皇帝吗)
朱棣登基后,派人请刘伯温之子刘璟入京。可刘璟称病不出,于是朱棣下令将刘璟逮到京城
炎左吖吖
2025-08-29 15:41: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