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034 年,年过半百的柳永第五次落榜。正蹲在汴京街头唉声叹气时,忽然被礼部差役叫住:“柳先生恭喜了!朝廷满五十送福利了。” 年过半百的柳永第五次科举落榜,正于汴京街头失意徘徊时,却意外迎来转机? 北宋天圣年间,汴京街头常见一个中年文人的身影。 此人姓柳名永,字耆卿。 柳永出身福建崇安官宦之家,父兄皆中进士,唯他自青年时代起便屡试不第。 1009年,他首次应试便因文风“属辞浮糜”被真宗黜落。 此后二十五年间,他又三次落榜,身心俱疲。 仕途的无望使他长期流连于汴京的市井巷陌,以填词为生。 虽身处逆境,柳永却与教坊歌伎密切往来,创作了大量为人传唱的词作。 他不仅为官方新曲填词,更为民间歌女谱写新声。 当时歌伎地位低微,但柳永与她们同悲共欢,笔下既有婉约柔情,亦不乏开阔气象。 仁宗年间,他的《鹤冲天》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广为流传,却也因此被指为轻浮,再遭黜落。 然而这种生活并无真正的成就感。 柳永虽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内心却始终渴望功名。 他几十年未曾归家,流浪在外,常常饥一顿饱一顿,全靠词作维持生计。 1034年春,年届五十的柳永第五次参加礼部考试,再次名落孙山。 这一日,柳永正蹲在汴京街头唉声叹气,手中半块炊饼还未吃完。 忽然,礼部差役疾步而来。 那差役手持黄纸文书,告知柳永朝廷新颁旨意。 ”举子年过五十且连续应考五次以上者,可特许参加御试。“ 柳永前四次落榜卷宗俱在礼部存档,加上此次,正好符合条件。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与父亲皆曾为官。 年轻时他自视甚高,以为功名唾手可得。 1009年首次应考时,柳永还名叫柳三变,词作《望海潮》早已传遍汴京勾栏瓦舍,教坊歌女见了他都要恭敬行礼。 然真宗皇帝考前下诏,明令禁止“属辞浮糜”之文。 柳永的词风恰属婉约一派,首试便铩羽而归。 1034年的特奏名政策给了柳永最后机会。 他填写申请表时,手不禁微微颤抖。 当年第四次落榜时在樊楼大醉,歌女虫娘曾安慰他说:“先生的词比街上的花灯还亮,总有一天官家会看见的。” 如今虫娘早已嫁作人妇,而他鬓角已染白霜。 御试之时,柳永献上《醉蓬莱》词,其中“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等句气象清阔,却因个别字句与御制挽词暗合,引起仁宗不悦。 经翰林学士解围,说柳永半生落魄,词中多带秋意却字字真切,最终得以通过。 柳永这才得授屯田员外郎之职,虽只是个从六品小官,负责管理仓库粮草。 他却兢兢业业,将账目理得清清楚楚。 看守老兵都说:“柳大人查账时,比写词还认真。” 此后十余年间,他始终未能获得升迁。 直到暮年,他更名为柳永,才稍得转机,官至从六品屯田员外郎。 然而长期流浪生活已耗尽他的健康,不久后便离世。 每到夜晚,他仍常去汴河画舫小坐,听歌女演唱他的新词,就着月光小酌,静听水声拍岸。 朝廷的特奏名政策虽算不得什么大恩典,但对一个蹲在街头掉炊饼的老举子来说,这迟来的认可终究给了他半生颠簸一个落脚之处。 柳永一生创作大量词作,开创了慢词长调的新形式,拓宽了词的题材范围。 他将都市生活、市井风情纳入词中,使词从士大夫的雅文学向市井俗文学发展。 与同时代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士大夫词人不同,柳永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其词作真实反映了歌妓、游子等群体的情感世界。 他既能写“浅斟低唱”的婉约词,也能作“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豪放句。 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柳永独特的艺术风格。 若他早年得志,顺利入仕,恐怕中国文学史上将少了一位开创性的词人。 柳永的悲剧人生,反而成就了他的文学辉煌。 主要信源:(北晚在线——北宋大词人柳三变因何四次进士落第?与皇帝无关,而是得罪了她)
1834年,52岁道光皇帝陪着全贵妃吃晚膳,而在一旁侍奉的18岁宫女,让皇帝心中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