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   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

天天纪闻 2025-08-30 10:23:34

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   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代中国,然而在这10年来印度制造都还是一个空谈,这就算了,更大问题是又失去了美西方产业的转移机遇。   可这都十年了,别说取代中国了,连送上门的产业转移机会都没抓住,说起来挺可惜的。   就说这两年大家常提的苹果代工厂吧,印度政府为了让富士康过来,又是改劳动法,又是划专门的地块建厂,一门心思要让美版iPhone都印上“印度制造”。   可实际情况呢?富士康在印度的厂子连高端机型都做不利索,合格的产品没多少,今年还说要把产能翻一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悬得很。 最拖后腿的还是工人的事儿。   印度人是多,可真能上手干制造业技术活的人少得可怜,听说缺口都快到84%了。   而且那劳动法也太复杂了,中央加地方的相关规定能有上百部,以前企业雇够100人,想裁员都不能随便裁,谁敢轻易扩大生产啊?   后来卡纳塔克邦为了留富士康,特意改了规矩,允许工人一天干12小时,一个月加班能到145小时,可这种局部改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更别说印度女性出来工作的比例才10%,生产线最缺的女工都招不上来,就算让加班,愿意来的人也没几个。   基础设施的短板就更明显了,今年夏天印度不是旱得厉害嘛,水电供不上,只能靠煤电撑着,煤电占比都飙到66.7%了,可就算这样,还是缺7.3吉瓦的电。   工厂动不动就停电,机器说停就停,赶上要赶订单的时候,能把人急得团团转。   港口和物流也跟不上,货物清关慢得要死,公路铁路网也稀稀拉拉的,有企业算过账,在印度把零件从港口运到工厂,成本比在中国高出三成还多。   苹果本来想让印度本地多供应点零件,现在连35%的本地采购率都达不到,像摄像模组、OLED屏幕这些核心部件,还得从中国运过去。   供应链断成这样,那些本来想转移过来的企业,看了都打退堂鼓。 外资企业在印度也不好过。   虽然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排名从142位提到了63位,可这十年里,两千多家外资企业都关门走了,连福特汽车、麦德龙超市这些大公司都撤了。   问题就出在政策老变,今天说给补贴,明天可能就不算数了;这边刚批了建厂许可,那边环保审查又给卡住了。   富士康前几年想跟印度企业合作建芯片厂,折腾了一年多,最后还是黄了,今年又换了个合作伙伴重新启动,可谁都知道,没有配套的产业支撑,在印度造芯片根本不现实。   更气人的是关税政策,为了保护本土产业,突然就提高零件进口税,结果本土零件造不出来,进口的又贵了,企业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其实这十年印度不是没机会,之前中美贸易闹摩擦的时候,很多企业想把产能从中国挪出来,越南、印尼都抢了不少订单,可印度就是接不住。   越南那边是简化审批流程,建产业园区,很快就招了好多电子厂;印度呢,光忙着喊口号,实际问题一个都没解决。   就像印度储备银行前行长说的,印度制造业可能走进死胡同了——一边是高技能的服务业做得还行,另一边90%的劳动力还困在没效率的行业里。   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工厂又招不到合格的工人,这事儿多拧巴。   现在美西方企业转移产业,宁愿去越南、墨西哥,也不优先选印度。苹果虽然嘴上说要把美版iPhone转到印度生产,可真到新款手机上市,还得靠中国工厂保证供应,印度工厂只能生产老款机型。   这种差距,不是改几部法律、建几个工厂就能补上的。   帕纳加利亚说印度丢了机遇,这话真没说错——别的国家都在踏实补自己的短板,印度还在为劳动法改不改、土地怎么征这些基础事儿扯来扯去,等反应过来,好机会早被别人抢没了。   制造业的好时候本来就短,这十年错过了,再想赶上来,可就难了。

0 阅读:570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