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北约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第五条式”谬论】
[这话术重复多了自己都信了,哪里有绝对的安全,不过是找个借口拖着。从头到尾都是为“安全”而战,安全了吗?]
(国会山报)北约第五条明确:“对一个或多个(北约成员)在欧洲或北美发动的武装攻击,应被视为对所有成员的攻击。”成员国承诺“若发生此类武装攻击,各成员国将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承认的单独或集体自卫权,向受害方提供援助”。
如何在不动用“地面部队”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点,是个价值6.4万美元的问题。
上周,意大利总理乔治亚·梅洛尼提出为乌克兰设立“轻量版北约”保障:基辅盟友根据双边安全协议,承诺“在24小时内决定是否再次向遭俄攻击的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援”。梅洛尼称之为“类北约集体防御条款,但不附加入盟”。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2022年2月俄军入侵时,沿多条战线投入19万兵力。保卫乌克兰需要多大规模部队?谁来规划、协调、同步防御?是否像战后柏林分区那样,把乌克兰划片由各贡献国负责?
正如吕特最近对福克斯新闻所言:“所有细节都得敲定。”但由谁来敲定?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由一位美国四星上将担任,他同时也指挥美国欧洲司令部。美国仍将默认主导。
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援决定必须在俄军进攻前做出,而非24小时之后。需要建立类似富尔达缺口式的防御——预设阵地、前置弹药,以维持作战。参与国需在乌克兰边境或乌境内基地长期保持戒备部队。
没有地面部队,24小时后再驰援已非防御,而是遭遇战。必须预先夺取制空权——类似北约波罗的海空中警务任务,为地面部队提供防空和近距离空中支援。
问题成堆:各国是否会在24小时内单方面决定直接与俄军交火?能否及时反应?答案多半是否定的。艰难而正确的决定必须在第二次俄侵前做出,否则事发时只会做简单而错误的决定。肩并肩必须是现实,而非修辞;欧洲选民却愈发反对把士兵置于险境。
尽管特朗普已表示不会派地面部队,但五角大楼称“准备提供战略赋能,包括情报、监视、侦察、指挥控制及防空资产,以支持任何欧洲主导的地面部署”。
但这需要计划。布鲁塞尔仍在艰难制定方案之际,俄罗斯继续用弹道导弹和无人机轰炸乌城市,并在乌境内缓慢推进。
乌克兰的和平不能廉价获取。北约第五条式安全保证的吸引力不过是一场幻觉。
西方必须让普京停止进攻——必须真正采取行动,而不是向俄罗斯要求让步。唯一可行的是按下制裁按钮,向乌克兰提供赢得战争所需的武器系统,以改变普京的成本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