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做生意,老赖,不讲信用,是大家都知道了的。最近美国财长贝森特都公开说:印度

康安说历史 2025-08-31 11:23:16

印度人做生意,老赖,不讲信用,是大家都知道了的。最近美国财长贝森特都公开说:印度是奸商。在政府高层的层面上,这样直言不讳地批评另一个非敌对国家,是很少见的。可见印度的老赖形象有多深入人心。 就拿小米来说吧,2023 年的时候,小米印度公司突然被印度执法机构堵了门。对方张口就说小米 “违反外汇管理规定”,二话不说就冻结了公司近 555 亿卢比的资产。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差不多是小米在印度好几年赚的利润。 更离谱的是,所谓的 “违规” 理由,连印度本地的商业协会都觉得站不住脚 —— 明明是正常的利润汇回流程,到了印度这边就突然变了规矩。小米后来也申诉了,可流程拖了快一年,资产还是没解冻,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钱被卡在印度。 不止小米,老牌外资企业沃达丰在印度的遭遇更让人咋舌。早在 2007 年,沃达丰从香港公司手里收购了印度一家电信运营商的股份,当时印度税务部门没说任何问题。 可没过几年,印度政府突然改口,说这笔交易得补缴近 2000 亿卢比的税款,理由是 “交易涉及印度资产”。 沃达丰不服,一路告到国际仲裁法庭,2020 年仲裁结果出来,明确说印度政府的征税行为不合理。可印度政府压根不认账,不仅拒绝执行仲裁,还反过来修改国内税法,硬是把这笔 “糊涂账” 坐实了。到现在,沃达丰这笔钱还没要回来,反而因为常年诉讼亏了不少。 除了这两家,亚马逊、沃尔玛这些美国巨头在印度也没少碰壁。2020 年,亚马逊跟印度未来集团签了合作协议,本来想借对方的线下渠道拓展零售业务,还砸了近 20 亿美元。 结果 2022 年,印度反垄断机构突然跳出来,说这笔合作 “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直接叫停了协议。亚马逊上诉到印度最高法院,折腾了快两年,最后还是败诉。 更气人的是,后来未来集团把资产卖给了 Reliance—— 印度本土的巨头企业,反垄断机构却啥也没说。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明着偏向本土企业,把外资当 “冤大头” 耍。 印度政府不光对外企出尔反尔,还特别喜欢临时改规矩。就说数据本地化吧,2018 年突然出台政策,要求外企在印度收集的数据必须存在印度本地服务器上。 这一下,谷歌、微软这些科技公司就得额外花钱在印度建数据中心,之前的全球数据布局全被打乱。 还有税收,2021 年的时候,印度突然宣布对跨境电商平台征收 2% 的 “均衡税”,而且是追溯性征收,意思就是前几年的交易也得补税。不少外企算了算,补税金额比在印度赚的钱还多,只能咬着牙认亏。 美国企业在印度吃的亏多了,也难怪美国财长会忍不住批评。像通用电气,2015 年跟印度航空公司签了协议,要卖 100 多台飞机发动机,总金额超 10 亿美元。结果印度航空后来以 “资金紧张” 为由,硬生生取消了一半订单,连违约金都不想给。 通用电气跟印度政府协商了好几次,最后只拿到了一点点赔偿,连成本都没覆盖。还有福特汽车,2021 年直接宣布退出印度市场,原因就是印度市场政策反复,建厂花了几十亿美元,最后因为销量不达标想关闭工厂,还得给印度政府交一笔 “退出费”,里外里亏得底朝天。 这种不讲信用的操作,直接导致外资对印度的信心越来越低。联合国贸发会议 2024 年的报告显示,印度 2023 年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只有 320 亿美元,比 2021 年的 450 亿美元降了近 30%。 很多外企开会的时候都说,不是不想去印度赚钱,是怕钱投进去就拿不出来,万一印度政府又改规矩,最后只能血本无归。 印度一直想当 “世界工厂”,想吸引更多外资来搞制造业,可偏偏在 “信用” 这最基本的事上掉链子。要知道,做生意讲究的是长期合作,不是一锤子买卖。你今天坑了小米,明天耍了沃达丰,后天又让亚马逊吃亏,时间长了,谁还敢跟你合作? 反观中国,这些年一直对外企保持政策稳定,不管是税收还是监管,都提前说清楚,不会临时变卦,所以越来越多的外企愿意把工厂建在中国,把研发中心设在中国。 说到底,印度要是还不明白 “信用是生意的本钱” 这个道理,继续抱着 “老赖” 心态,就算美国财长不批评,也会慢慢被国际商界边缘化。 毕竟,没有哪个企业愿意跟一个随时可能翻脸、随时可能赖账的伙伴合作。现在贝森特的批评已经摆到了台面上,就看印度能不能听进去 —— 要是还不改,以后想再吸引外资,恐怕只会更难。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