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实乃肝胆气机失调,单纯切除难除根,要这样做 胆囊息肉,在很多人眼中或许只是一个突兀出现在胆囊内的“小麻烦”,不少人一查出便急于手术切除,却不知这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若仅仅将治疗方向聚焦于息肉本身,一味地选择切除,而不探寻其背后的根源,往往容易导致病情反复,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所谓胆囊息肉,从中医角度来看,它并非单纯的局部病变,而是肝胆气机失调的外在表现。曾经有位患者,近年来因工作竞争激烈,压力巨大,常常熬夜加班,饮食也毫无规律,时常暴饮暴食,还偏爱辛辣油腻食物。长时间处于这种不良的生活状态下,他的身体逐渐出现了问题。 患者自述,近一段时间总感觉右上腹隐隐作痛,这种疼痛时有时无,起初并未在意,以为是吃坏了肚子。但随着时间推移,疼痛愈发频繁,还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更为明显。此外,他还经常感到口苦、咽干,情绪也变得烦躁易怒,睡眠质量极差,整个人精神状态萎靡不振。 患者起初并未重视这些症状,直到单位组织体检,才发现胆囊内长了息肉。这一结果让他十分焦虑,担心息肉会发生恶变,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手术切除。然而,手术后的他并没有如预期般恢复健康,右上腹的不适感依旧存在,而且身体变得更加虚弱,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还经常感冒。 后来,患者经人介绍找到了我。刻诊时,只见他面色晦暗,眼神中透露出焦虑与疲惫,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辩证:肝胆湿热,气机不畅。长期的精神压力和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肝胆疏泄失常,气机郁滞,湿热内生,蕴结于肝胆,最终形成了胆囊息肉。而手术仅仅切除了息肉这个表象,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肝胆气机失调、湿热蕴结的问题,所以病情才会反复。 思路:治疗需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为主,在调理肝胆气机的同时,清除体内湿热。我为他开了一方,以龙胆泻肝汤为基础进行加减。龙胆泻肝汤是清肝胆、利湿热的经典方剂,全方能清肝胆之湿热,利肝胆之气机。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同时,为了增强疏肝理气的效果,又加入了郁金、香附等药材。 除了药物治疗,我还叮嘱患者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 运动方面:建议他选择太极拳、慢跑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天坚持运动30分钟以上,以微微出汗为宜。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傍晚,因为此时人体的阳气逐渐收敛,运动可以帮助气血运行,增强体质,同时也有助于缓解一天的工作压力,调节情绪。 饮食调理:要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黄瓜、西红柿、芹菜、苹果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清热利湿,促进肝胆的代谢。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以免加重肝胆的负担,导致湿热内生。 另外,还推荐了一些食疗方辅助治疗: ①玉米须茶:取适量玉米须,洗净后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玉米须具有清热利胆、利水消肿的功效,长期饮用有助于改善肝胆湿热的症状。 ②冬瓜薏米汤:将冬瓜去皮切块,薏米洗净,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煮至冬瓜熟烂,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冬瓜能清热利水,薏米可健脾祛湿,二者搭配,对于清除体内湿热有很好的效果。 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患者的情况明显好转。右上腹的疼痛消失了,恶心、呕吐的症状也没有再出现,口苦、咽干的感觉减轻,情绪也变得稳定,睡眠质量大大提高。继续巩固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去医院复查,胆囊息肉明显缩小,身体各项指标也逐渐恢复正常。他高兴地说,感觉自己的身体又充满了活力,生活也重新有了色彩。随访半年,病情未再复发。 其实,当我们的身体出现胆囊息肉时,往往是肝胆气机失调、体内环境失衡的信号。如果仅仅把目光集中在息肉本身,采取简单的切除手段,而不从根本上调理肝胆功能,改善体内环境,就如同斩草不除根,病情必然会反复发作。只有综合考虑身体的整体状况,采用药物、运动、饮食等多方面的综合调理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身体恢复健康。
严幼韵98岁确诊大肠癌,医生劝她手术,她叹了口气:还是安乐死“我看还是安乐死吧
【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