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市长蒋万安曾宣称,如果大陆继续在台海进行军机绕台和军演的话,他就要停掉双城论坛。这话放出来时,岛内舆论炸了锅,有人赞他“硬气”,也有人冷笑:“敢说,真敢做吗?” 从2010年借着上海世博会和台北花博会的东风起步,这个由两座城市政府牵头的交流平台,不知不觉间已经签下了四十七项合作备忘录。大到虹桥与松山机场实现“一小时生活圈”的直航突破,小到垃圾分类、河川治理的市政细节分享,甚至连两岸民众往来的旅游便利、学生交换的教育合作,都能在论坛的成果清单里找到踪迹。 台北街头那些越来越多的上海元素,上海公园里偶尔响起的台湾腔,背后都有这个平台默默运转的影子。根据台湾媒体做的民调,超过七成台北市民支持继续办下去,六成多的人觉得越是两岸关系紧张,这种交流就越不能断。这些数字不是凭空来的,是十五年里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攒下的民心基础。 蒋万安自己也曾是这个论坛的支持者。就在不久前,他还在公开场合强调双城论坛是“难能可贵的沟通平台”,面对民进党当局对上海访团的无理阻挠,他甚至直言应该“开大门走大路”。 那时的他,带着百人团队赴上海参加论坛,回来后还高调宣传两市在友善交通、人文城市等领域的新合作。这种前后不一的态度,让不少人看出了其中的政治算计。 要知道,他说这番狠话的时候,正是民进党不断拿“两岸交流”做文章的敏感时期,绿营政客一边给正常交往扣上“统战”的帽子,一边又对论坛的民生效益视而不见,甚至不惜驳回大陆媒体记者的入台申请,连补件的机会都不给。 在这种氛围下,蒋万安的表态更像是一种政治表态,既想在两岸政策上与民进党切割,又怕被贴上“软弱”的标签。 这话一出口,岛内的反应立刻分成了两半。有人拍手叫好,觉得这是“硬气”的表现,终于敢对大陆“提条件”了;更多的人却冷笑一声,反问他是不是真有勇气兑现承诺。 台北市的旅游业者们尤其坐不住,要知道台湾有四千多家业者的生计直接或间接依赖大陆市场,这些年因为交流受限,不少旅行社都在苦苦支撑。 当上海方面在今年论坛上抛出恢复旅游团赴台的消息时,连花莲的旅馆业者都开始忙着规划原住民文化行程,盼着能早点迎来大陆游客。这种对生计的期盼,显然比空洞的政治口号更实在。 国民党内部也有人看不下去,台北市议员直接批评这种表态是“拿民生当筹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更是直接炮轰民进党当局阻碍交流的小动作“伤害两岸互信”,只是这番话里没提蒋万安的表态,透着几分微妙的尴尬。 更深层的矛盾藏在台湾的政治生态里。作为国民党中生代的重点培养对象,蒋万安的每句话都被解读为未来的政治路线试探。他在哈佛大学演讲时大谈“同一个中华”,却对“一个中国”避而不谈,这种模糊的表述本身就透着小心翼翼的平衡术。 一方面,他需要维持国民党“亲美和陆”的基本盘,不能真把两岸交流的大门关上;另一方面,面对民进党持续的“抹红”攻击,他又不得不做出强硬姿态来巩固选票。 这种左右为难的处境,让双城论坛成了他政治棋盘上的一枚棋子,既想借论坛的民生成果争取中间选民,又想靠威胁停办讨好保守派。 可普通民众看得很清楚,这种拿交流当筹码的做法最终伤害的是谁。台北市民从直航航班的便利里得到过实惠,从两岸医生的联合诊疗中获得过帮助,从青年交换项目里看到过机会。 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不是几句政治口号就能替代的。台湾《联合报》的评论说得透彻,在两岸关系紧张的时候,这种城市交流其实是台湾安全保障的一部分,轻言断绝往来根本不切实际。 《经济日报》也直言不讳,两岸合则双赢,分则双输,扩大交流才是维持和平发展的正途。这些媒体的声音,其实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政治算计不该凌驾于民生需求之上。 现在距离下次双城论坛举办还有几个月时间,蒋万安的狠话会不会成真还不好说。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种威胁本身已经造成了伤害。那些正在筹备中的合作项目停了下来,两岸城市间的信任基础出现了裂痕,连普通市民都开始担心,十五年积累的交流成果会不会毁于一旦。 民进党当局自然乐于见到这种局面,他们一边继续用“绿色恐怖”打压两岸交流,一边又把责任推给大陆的“军事威胁”。这种嫁祸的伎俩虽然老套,却总能在台湾政坛掀起波澜。 蒋万安或许以为这样能展现自己的“强硬”,却没料到反而暴露了内心的摇摆。当他在不同场合交替使用“交流重要”和“可能停办”的说法时,民众看到的不是坚定的立场,而是政治投机的痕迹。 毕竟,双城论坛早已不是简单的市政交流平台,它承载着两岸民众对和平发展的期待,牵动着无数家庭的生计与情感。用这种平台来做政治表态,无论最终是否兑现,都会让民众对政治人物的信任感再打折扣。
赖清德与柯建铭上演民进党版“马王政争”?结局就像当初马英九拔不掉王金平一样,如今
【2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