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张发奎愤怒地仰天长叹:“我要是不杀他,就太对不起你们了”。后来,张发奎的话传到了何应钦耳朵里,何应钦便想动歪心思,但失败了。此后两人彻底结下了梁子。 一句愤怒的誓言,引发了两位民国军界大佬的世纪恩怨。1941年的那个雨夜,当十几名抗日将士因武器库爆炸而殉职时,张发奎的那声长叹不仅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为他与何应钦的关系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这场因军法执行而起的冲突,竟成了两人此后数年明争暗斗的导火索。 张发奎这个人在民国军界算是个异类。他出身广东始兴的客家山村,1896年出生时家境贫寒。十四岁就独自闯荡广州,先当学徒后从军,一路摸爬滚打到了将军的位置。北伐战争时期,他指挥的第四军被誉为”铁军”,在汀泗桥、贺胜桥等关键战役中屡建奇功,声名鹊起。 张发奎与何应钦虽然都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但两人的背景和作风相差很大。何应钦是贵州兴义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早早就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在黄埔系中地位仅次于蒋介石本人。1930年起他担任军政部长,掌控着全军的后勤供应和人事任免,可以说是国民党军队的大管家。 1941年的时候,张发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驻守广西一带。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军需物资极其珍贵。张发奎把一个重要的武器库房交给了何应钦的侄子何中校管理,这本来是给何应钦面子的安排,没想到却成了祸事的开端。 何中校这个人在军中名声不太好,平时工作散漫,喜欢赌博喝酒。接管武器库房后,他依然我行我素,对部下多次汇报的渗水问题置若罔闻。结果到了六月份,库房突然发生爆炸,十几名值守士兵当场丧命,大批珍贵武器化为乌有。 张发奎赶到现场后,看着那些年轻士兵的尸体,这个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彻底怒了。他当众说出了那句话。对张发奎来说,军法如山,无论是谁的亲戚,该杀就得杀。何中校被立即执行了枪决。 消息传到重庆后,何应钦脸都气绿了。他没想到张发奎会这么不给面子,连自己这个军政部长的侄子都敢杀。更让他恼火的是张发奎说的那句狠话,分明是在打他的脸。 张发奎和蒋介石之间本来就存在派系矛盾,何应钦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开始在蒋介石面前进谗言,说张发奎骄横跋扈,不服管束。他还想通过军政部的权力削减张发奎部队的军需供应,给张发奎制造困难。 可是何应钦的小动作并没有成功。张发奎在军界威望很高,抗日战绩摆在那里,蒋介石也不愿意在抗战关键时期搞内讧。而且军中不少人都认为张发奎处理得对,军法面前人人平等,这才是军人应有的样子。 从此以后,两人算是彻底撕破了脸。在公开场合还要装作客气,私下里却是势如水火。何应钦抓住一切机会给张发奎使绊子,张发奎也对何应钦的作风极为不屑。这种恩怨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后。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爆发,张发奎的政治生涯逐渐走向末路。1947年蒋介石让他当广州行营主任,实际上是在架空他的权力。蒋介石经常绕过张发奎直接指挥部队,甚至把他手下的主力师都调走了,这让张发奎彻底心灰意冷。 1949年张发奎离开大陆前往香港,没有跟着蒋介石去台湾,而是组建了”第三势力”。他和李宗仁等人成立了”中国自由民主战斗同盟”,想走一条既不亲蒋也不亲共的道路。不过这个组织影响力有限,到了五十年代中期就基本销声匿迹了。 何应钦则在台湾继续他的政治生涯,先后担任过国防部长、行政院长等要职,一直到1987年才去世。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从此分道扬镳,再也没有交集。 回头看这段恩怨,说起来还真是有意思。张发奎秉公执法,按军法处决了渎职的何中校,本来是正当的行为,却因为动了何应钦的家人而结下了梁子。这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军阀政治的复杂性,私人关系往往比法律制度更重要。 一场武器库爆炸,一次军法执行,竟然成了两位民国大将恩怨的起点。在你看来,张发奎当时的做法是对是错?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处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我们一起聊聊那个年代的是是非非。
七七事变后,中国要不要与日本开战?当年陈诚与何应钦有过一次争论,非常精彩。何应
【118评论】【1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