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名女性科学家,在进行一项试验时,不慎将两滴化学试剂滴在了乳胶手套上15秒后,她摘下手套,用大量的水清洗双手手套是完好无损,可就在这短短的十五秒钟却宣告了她的“死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如果你手上不慎沾到两滴透明液体,仅仅停留十五秒,会发生什么?在1996年,美国一位科学家的经历,给出了最残酷的答案。 那一年,达特茅斯学院的化学教授凯伦·维特哈恩正在进行一项实验,她的研究与核磁共振相关,需要使用一种极为危险的化合物——二甲基汞。 这种物质几乎没有气味和颜色,看起来与普通的溶液无异,却被认为是有机金属化合物中毒性最强的之一,凯伦深知它的危险性,在操作之前,她一如既往地穿上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和口罩,双手套上乳胶手套,她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范,每一个细节都小心翼翼。 就在一个平常的实验日,她用移液器转移二甲基汞,看似顺利的操作,却在瞬间出现了差池,两滴液体从吸头滑落,正好溅在了她右手的乳胶手套上,那一刻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响,也没有刺鼻的气味,只有几乎察觉不到的透明痕迹。 凯伦立刻摘下手套,用流水彻底冲洗双手,整个过程不超过十五秒,手套表面看起来也没有任何破损,所有迹象都显示,她已经妥善处理了意外。 事实并非如此,乳胶手套并不能阻挡这种特殊的化学品,它的分子能在极短时间内穿透手套材质,那短短十五秒,就足以让汞进入皮肤,潜伏在体内,凯伦当时并不知晓,这几滴液体已经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接下来的几周,她的生活并没有出现异常,她依旧走进实验室,整理数据,撰写报告,和同事们讨论研究进展。 直到三个月之后,身体逐渐传递出危险信号,她开始走路不稳,写字时笔迹扭曲,语言变得含混,同事们注意到她时常撞到门框,动作也不再利落,情况迅速恶化,不久她在实验中突然眩晕,被紧急送往医院。 医生的检测结果令人震惊,她血液中的汞浓度高得惊人,远远超出安全标准数百倍,医疗团队立刻展开解毒治疗,尝试使用药物结合剂来清除体内的汞,还进行了血液置换等手段。 起初似乎有些效果,但很快汞毒性再次压倒一切,汞已经进入她的神经系统,破坏了大脑和小脑的功能,影像检查显示,她的脑组织受损严重。 随着病情的发展,她逐渐失去了语言能力,吞咽困难,体重骤减,她仍然保持着清醒的意识,却越来越无法用常规方式表达。 她只能通过眨眼来传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同事们继续记录数据,提醒大家加强安全防护,即便在生命快速流逝的阶段,她仍然没有放弃科研的责任感。 不幸的是,一切努力都无法挽回,汞在她体内持续扩散,最终使她的神经系统几乎完全崩溃,她失去了对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反应能力,陷入无法言语的状态,经过十个月的折磨,她在48岁时离开了人世。 这场悲剧让科学界震惊,人们难以接受,一位谨慎细致、严格遵守安全规范的学者,会因为两滴液体而丧命,调查发现,当时的材料安全信息并没有明确指出乳胶手套对二甲基汞几乎没有防护作用。 过去的防护标准存在缺陷,许多研究人员也因此长期在不知情的风险中工作,凯伦的遭遇成为一面警钟,提醒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实验室安全。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紧急修订了实验化学品操作规范,实验室被要求使用更高等级的防护装备,尤其是在处理二甲基汞这类高危物质时。 研究人员不再被允许仅靠乳胶手套作为屏障,而是必须使用专门设计的多层复合手套和封闭操作系统,同时全球许多实验机构也同步调整了规范,将二甲基汞列为禁止使用的试剂。 凯伦的生命定格在了中年,但她用自己的经历推动了科学界安全标准的进步,她留下的不仅是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更是一份无法忽视的遗产,此后每一位进入实验室的人都会被提醒,哪怕是最小的意外也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代价。 十五秒的时间,对她而言意味着死亡的倒计时,对后人而言,则是一堂永远铭刻的安全课程,科学的探索需要勇气,但勇气并不意味着忽视风险。 安全不应成为可有可无的附属,而是贯穿研究始终的第一要务,凯伦的故事告诉世人,知识的追求再伟大,也必须以生命的保障为前提。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环球科学——几滴漏在手套上的试剂,杀死了一名博士生导师
1996年,一名女性科学家,在进行一项试验时,不慎将两滴化学试剂滴在了乳胶手套上
历史趣闻星
2025-09-08 11:45: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