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大概200万枚五铢钱,差不多10吨重,这货活着的时候基本没

历史趣闻星 2025-09-08 11:51:21

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大概200万枚五铢钱,差不多10吨重,这货活着的时候基本没干什么正事儿,整天睡醒就是想着法子捞钱,这个昏字,用在他身上确实很贴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南昌的一座汉代大墓,最直观的震撼并不是青铜器、玉器,而是那堆积如山的铜钱,考古队清点出约两百万枚五铢钱,重量超过十吨,整齐地码放在木匣中,有的封泥还清晰可见,上面写着“海昏侯家钱五千”。 这些铜钱在地底沉睡两千年,仿佛一个巨大的钱库被原封不动地移进了墓中,这样夸张的数量,让人不禁去追问,这位墓主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又为何将财富囤积到如此地步。 墓主人刘贺的身份并不简单,他是汉武帝的孙子,五岁那年就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成为昌邑王,昌邑地处今天山东一带,土地肥沃,百姓殷实,每年的赋税和粮食堆积如山,为王室提供了持续不断的财富。 凭借这样的家底,他从小就握有远超其他诸侯的财政资源,只是他对财富的态度,与治理国家的责任相比,显得更加执着,对他而言,钱不是流通的媒介,而是必须握在手里的安全感。 刘贺一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那短暂的二十七天皇帝经历,汉昭帝驾崩后无子,年仅十九岁的他被权臣霍光拥立,仓促登上皇位,可他既没有政治经验,也没有稳定朝局的能力,短短数周便在宫廷里显露出混乱。 史书中记载的“荒淫无道”,固然带有后人评判的色彩,但从考古印证来看,他的确将大量财物据为己有,把宫中的礼器、珍玩搬入寝宫,这种做派直接触怒了权臣。 最终霍光以“失帝王礼谊”的名义废掉了这位新帝,与其说他是昏聩荒唐,不如说他始终把权力看成获取更多财富的工具,而非治理天下的责任。 被废黜后,他失去了昌邑封地,成了一个没有实权的闲散宗室,直到汉宣帝即位,才又赐封他为海昏侯,安置到江西南昌附近的湖泽地带,这个新封地并不大,但刘贺并未因此收敛。他几乎将昌邑时期积攒的全部财富迁到南昌,把两代昌邑王积累的金银细软统统带走。 盐业、丝绸、甚至地方赋税,都被他想方设法集中到手中,钱币不进入市场流通,而是被分门别类地收存进库房,铜钱成串成箱,金器按用途收好,他像一个执着的收藏者,把财富变成能看见、能摸到的“安全垫”。 这种财富观在考古发掘中得到了充分印证,木匣上的字迹表明,他在生前就将钱币分批封存,贴上印记,不让任何一文散落,铜钱的年代跨度也显示出他在不同时期不断吸纳、积累的过程,有的甚至出现罕见的错版钱币。 除了铜钱,墓中还发现大量金器,重量超过百公斤,其中不少是按照制度应当进献中央的祭祀金,却因种种原因被留存下来,最终也进入了墓中,这些金器与钱币一道,诉说着他对财富近乎执迷的态度。 当然墓中也并非只有钱财,考古队还整理出数千枚竹简,内容涵盖儒家经典,漆器上甚至绘有孔子与弟子的形象,这些文物说明,刘贺并非没有文化修养,他对儒学礼制并不陌生,也有一定的收藏兴趣。 但这种兴趣始终只是点缀,他人生的主旋律,依旧是不断积攒财富,即便在政治上屡屡失败,他也要把钱固化在眼前,以为那样便能留住安全和尊严。 三十三岁时,刘贺病逝,他的侯国不久即被废除,继嗣无以延续,按照当时的制度,王侯的财富不能流入民间,只能随主人一同入土。 于是那些原本应该流通的铜钱和黄金,最终成了海昏侯墓最醒目的存在,堆积如山的钱币,是他一生“捞钱哲学”的最终呈现,也让后世考古学者在地下重见这段尘封的历史。 今天人们走进博物馆,看见那沉甸甸的钱山,很容易会心一笑,一个短命的皇帝、失势的王侯,活着时没能留下政绩,倒是留下了一座两千年前的“金库”。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海昏侯墓主身份终于确认 遗骸腰边有块印章刻了他的名字》

0 阅读:141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