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雕像建成后,有人曾给长沙市长写信:“毛主席40多岁下巴才有痣,青年时期的雕像有痣不妥,应予以去除。”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封信引发了一场关于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讨论,雕像设计者黎明当初也为这事纠结了很久。 黎明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年轻时常在湘江游泳,游累了就趴在岸边看橘子洲。2007年接到设计任务时,他已经是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了。 全国那么多雕塑家都递了方案,为什么选中了他?因为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做大家熟悉的开国领袖形象,要还原1925年那个32岁的青年。 那一年深秋,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看着湘江北去,写下了《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一个没兵没权的书生对天下的追问。 黎明翻遍了老照片和史料,发现青年毛泽东在广州和红军早期都留着大背头,头发往后梳,带着诗人的飘逸感。 这个发型成了雕像的标志性特征,但下巴上那颗痣怎么办?不加,老百姓会觉得不像;加上,又不符合史实。 黎明为这事几天吃不下饭,直到毛主席儿媳邵华将军说了句话:“老百姓心里的毛主席就是有痣的模样,加进去,大家看着才亲切。” 这句话点醒了黎明。艺术不是历史教科书,它要连接的是人们的情感记忆。 最终雕像保留了这颗痣,岳麓山管理局后来回复市民投诉时,用了个巧妙的词:“励痣”。这个谐音既回应了质疑,又赋予了新的含义。 雕像的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高度为什么是32米?工作人员曾经每天扛着大气球到现场测试。 25米太矮,跟周围的树差不多高;50米太高,破坏了景观和谐。试到32米时,从湘江一桥、岳麓山脚、河东高楼看过去都正好。 后来大家才发现,32米正好对应毛泽东写词时的年龄32岁。这种巧合背后是设计者的用心。 整个雕像用了8000多块巨石拼接,总重近2000吨。基座面积3500平方米,相当于8个标准篮球场。 石材选择也有讲究,最初考虑用汉白玉,但长沙雨水多,汉白玉容易发黑。后来选了福建的花岗岩,既耐风雨又有质感。 雕像的表情也改了好多次,太严肃显得有距离感,太随和又缺少英气。最后定格的是一种沉思中带着坚毅的神情。 眼睛的角度尤其重要,设计团队发现,如果眼神平视会显得呆板,略微仰望15度最传神,正好是“仰望苍穹”的感觉。 头发的处理更是煞费苦心,要表现风吹的动感,但又不能太飘逸失去庄重。每一缕头发的走向都经过计算机模拟。 2009年12月26日,雕像正式揭幕。那天橘子洲上人山人海,很多老人看着雕像流泪了。 有位80多岁的老党员说:“看到这雕像,就想起年轻时的理想。”这种情感共鸣,正是黎明想要的效果。 如今每年有上千万游客来橘子洲,几乎人人都要和雕像合影。很多年轻人说,看到雕像会想起那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有意思的是,雕像落成后带动了整个橘子洲的改造。原本杂乱的小商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规整的游览步道和文化展示区。 每逢重要节日,雕像背后还会燃放焰火。火光映照下的青年面庞,让人想起那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代。 当地导游说,很多外地游客第一站就要来看雕像。不是因为它有多宏伟,而是想看看“年轻时的毛主席是什么样子”。 有个细节很少人注意:雕像的衣领是敞开的,这在其他毛泽东雕像中极为罕见。黎明说,这是青年人不拘小节的体现。 雕像建成后,橘子洲的游客量翻了三倍。但更重要的变化是,它让一个历史场景变成了可以触摸的现实。 那个站在江边思考中国出路的青年,通过这尊雕像与今天的年轻人产生了共鸣。很多大学生会专门来这里思考人生方向。 雕像也改变了长沙的城市气质,以前提到长沙,人们想到的是娱乐之都。现在橘子洲头的雕像成了新地标,给城市增添了厚重感。 那颗引发争议的痣,如今反而成了雕像的点睛之笔。它提醒我们,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复制历史,而在于传递精神。 正如一位美术评论家所说,这尊雕像的成功,在于它塑造的不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一代人的青春理想。 今天当你站在橘子洲头,看着这尊迎风而立的雕像,你看到的不只是1925年的毛泽东,更是每一个曾经年轻、曾经热血的自己。 信源:穿行历史的湖湘风度——新湖南
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雕像建成后,有人曾给长沙市长写信:“毛主席40多岁下巴才有痣,青
玉尘飞啊
2025-09-08 16:34: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