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抗美援朝时,志愿军500人急袭南朝鲜溃军,结果因为天黑走错路,误入英军

玉尘飞啊 2025-09-08 17:34:02

1951年抗美援朝时,志愿军500人急袭南朝鲜溃军,结果因为天黑走错路,误入英军和加拿大两个旅的包围圈,就在战士们绝望时,3营长李德章却带领战士们,创造了军事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奇迹。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1年4月22日深夜,志愿军40军354团3营在营长李德章的带领下,翻越海拔1040米的山峰,以每小时15华里的速度急行军,准备切断敌军东西联络线。 战士们跑了一整夜,双脚磨出血泡,军装被荆棘划破,但没有一个人掉队。他们的任务很明确,穿插到加平以北的沐洞里,截断敌人的增援路线。 凌晨时分,3营与敌军交火。打了几个回合后,天色渐亮,李德章透过晨雾看清了对面的军旗,心里咯噔一下。原本应该是韩6师的位置上,出现的却是英27旅和加拿大25旅的部队。 这意味着3营500多人,误打误撞钻进了两个旅近万人的包围圈。更糟糕的是,后续部队被敌人拦住,弹药也快打光了。 团参谋长刘玉珠看了看地图,又看了看周围的地形。这里是敌人东西增援的必经之路,如果让英军通过,西线的友军就危险了。 “就算把3营打光,也要把敌人钉在这里。”刘玉珠对李德章说完这句话,从警卫员手里接过卡宾枪,把随身的文件和笔记本点燃烧掉。 李德章和教导员马仲吉也照做了,三个指挥员的举动让战士们明白,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斗。 英军的第一波进攻很快开始,打头阵的是“百人队长”重型坦克,履带碾过地面发出隆隆声响,3营手里只有一个火箭筒和两枚火箭弹。 火箭筒手于怀珍趴在土坎后面,看着坦克越来越近。15米,这是火箭筒的最佳射击距离,也是最危险的距离。他深吸一口气,扣动扳机。 火箭弹正中坦克侧面,爆炸声震耳欲聋。坦克冒着黑烟停了下来,里面的英军刚爬出来,于怀珍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解决了这个坦克组。 没有了反坦克武器,战士们只能用步枪打坦克的观察窗。子弹打在装甲上叮当作响,虽然穿不透,但能让里面的驾驶员看不清路。 英军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冲了上来,3营的弹药越来越少,有些战士打完子弹就冲上去肉搏。卫生员郁长安没有枪,看到几个英军靠近,举起医疗夹板就冲了过去。 战斗进行到中午,3营的伤亡已经过半。李德章清点了一下人数,能战斗的不到200人了。英军的炮火越来越密集,照这样下去,天黑前3营就会全军覆没。 “分兵突围。”李德章对刘玉珠说,“我带20个人往东打,动静闹大点,把敌人引过去。你带主力往西走,找个有利地形继续阻击。” 刘玉珠摇摇头:“你是营长,应该你带主力走。我留下掩护。”两人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分头行动,根据战况相机而动。 李德章挑了20个战士,端着机枪就往东冲。他们故意暴露位置,吸引英军火力。刘玉珠在另一个方向猛烈射击,试图掩护李德章。 一发炮弹在刘玉珠身边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胸部。这位从长征走过来的老兵,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李德章的突围小组也遭到英军集中火力打击,20个人很快全部牺牲。李德章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 教导员马仲吉接过指挥权,但没过多久,他也被敌人的机枪扫中。连排级干部几乎打光了,剩下的战士自发组成战斗小组,继续抵抗。 奇怪的是,英军的进攻突然缓了下来。原来,3营不要命的打法把英军指挥官吓住了。他们担心这是志愿军的诱敌战术,不敢贸然深入。 坦克失去步兵掩护也不敢单独前进,3营的战士就用仅剩的子弹打坦克的潜望镜,让坦克变成“瞎子”。 天黑了,英军最怕志愿军的夜战,决定撤退到安全地带过夜。战场上终于安静下来。 战士们在尸体堆里找到了李德章,他还有一口气。醒来后得知刘玉珠和马仲吉都牺牲了,这个铁打的汉子哭了。 “不能往北走,那边都是敌人。”李德章强撑着身体说,“往南走,一边收拢失散人员,一边找机会突围。” 这个决定救了3营残部,李德章带着幸存者在夜色掩护下南行,沿途收拢失散战士,到后半夜竟然聚集了近一个连的人。 经过一片开阔地时,队伍被英军哨兵发现。8连6班的三个战士主动请战:“营长,我们留下断后,你们快走。” 这三个人是3营仅存的几个完好战士。他们掩护大部队撤退后,边打边撤。两人负重伤,副班长周传家架着他们躲进一个废弃的防空洞。 洞里又黑又潮,外面到处是英军的脚步声。重伤员让周传家独自逃生,他拒绝了:“一起出来的,要走一起走。” 三个人在洞里躲了三天三夜,干粮吃完了,周传家冒险爬出去挖野菜。第四天,志愿军的反击开始了,8连派出的搜索队找到了他们。 这场遭遇战,3营以不到600人的兵力,硬生生拖住了英加两个旅一天一夜,为西线主力部队赢得了宝贵时间。 时光流转七十多年,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每当国家需要时,总有人像3营的战士一样站出来,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 信源:李德章——百度百科

0 阅读:4

猜你喜欢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