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钱也不卖给中国。”为了打压中国发展,日本和德国联合断供高铁车轮,毁掉了中国上亿订单。他们还没来得及得意,就被中国的“应对措施”彻底打脸! 高铁跑得再快,也得靠车轮稳稳当当抓在铁轨上,可早年咱们高铁上那对“风火轮”,真没少让外国人拿捏。那些年中国高铁大发展,到处都在铺轨道开新线,急着要一批批合格的高速车轮。谁成想,日本和德国的几家老牌企业突然变了脸,说啥都不肯卖了。 他们可不是简单断供,简直是把技术捂得严严实实,这些企业早就定下规矩,高铁车轮技术绝不申报专利,绝不发表论文,连同行参观都门儿都没有,明摆着就是怕咱们学走一点真本事。 当时进口一对车轮要花六十多万,一年光买这个就得扔进去二十多个亿,这下突然断供,几条新建高铁的工期直接卡了壳,上亿的订单眼看着就要打水漂。他们觉得这么一卡,中国高铁就得乖乖停下脚步。 哪想到这招没把咱们逼停,反倒把中国企业的倔脾气逼了出来,马钢的工程师们咬着牙立下军令状,2008年就扎进了实验室。 那会儿真是两眼一抹黑,国外的图纸参数一点摸不到,连个参考标准都没有,工程师们只能把进口车轮拆了又拆,对着零件一点点测数据,光是材料配方就试了上百种,车间里的钢坯烧了一炉又一炉,出炉不合格就推倒重来,光报废的钢料都堆成了小山。 就在马钢埋头钻研的时候,太原重工也没闲着,2013年他们专门成立了轨道交通公司,一群技术员围着车轮图纸熬了无数通宵。 高铁车轮看着是个铁疙瘩,讲究可真不少,有个叫“静不平衡值”的指标,直接关系到高铁跑起来稳不稳,国外要求控制在25克・米以内,咱们刚开始做出来的产品,这个数值能飙到50克・米,跑起来晃得厉害,技术员们拿着放大镜找问题,连机床精度都调到了头发丝的五分之一那么细。 这边刚解决了精度问题,新难题又冒了出来,中国地域广,南北方温差能差出五十度,车轮得又硬又韧才行,太冷了会脆,太热了容易变形,材料配方得做到刚好平衡,研发团队泡在实验室里,把上万种工艺组合试了个遍,光报废的模具就堆了一百多个。 2015年冬天,终于有一组车轮通过了所有测试,材料硬度和韧性都达标了,技术员们当场在车间里蹦了起来。 2017年成了个关键节点,马钢的350公里时速车轮拿到了中铁检验认证中心的认证,意味着咱们自己的车轮能上高速列车了,同年太原重工的产品也通过了验收,他们把那个关键的静不平衡值降到了15克・米,比国外标准还高出一大截。 这时候那些当初断供的国外企业开始坐不住了,他们没想到中国人能这么快啃下这块硬骨头。 更让他们没想到的还在后面,马钢的车轮装上“复兴号”后,跑了一百多万公里都没出问题,磨损程度比进口的还低6%,太原重工干脆把生产线改成了智能车间,钢坯加热、轧制、淬火全由电脑控制,不到一分钟就能造出一片车轮,产品合格率飙到99%以上。 2023年他们拿到了德国铁路的Q2认证,这可是非德国企业能拿到的最高评价,等于狠狠打了当初断供企业的脸。 现在再看高铁车轮市场,早就不是外国人说了算了,马钢的车轮不仅跑遍全国,还装上了土耳其的地铁、韩国的高速列车,中老铁路上跑的“澜沧号”用的也是马钢造的轮子,太原重工更厉害,产品出口到七十多个国家,光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占了八成。 德国铁路自己都算过账,买中国的车轮能比本土产品便宜三分之一,这几年订单签得越来越多。 那些当年喊着“给钱也不卖”的企业,现在看着中国车轮在全球市场抢份额,估计肠子都悔青了,他们搞技术封锁的时候,肯定没料到中国人能把“卡脖子”的困境,变成自主创新的契机。 马钢车间里现在还摆着当初报废的钢坯,上面刻着一行字:“别人不给的,咱们自己造出来。”这大概就是中国高铁最硬气的底气。
默克尔是德国的罪人吗?这么说吧,默克尔最大的罪过,就是让德国人吃饱喝足了16年,
【14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