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阅兵都结束了,外国政要们一个接一个离场,缅甸那个穿着军装的代总统却还在中国转悠,这次,他是“有备而来”。 缅甸现在最愁的是缺电,全国一半人用不上电,工厂开不了工,老百姓晚上点蜡烛,敏昂莱头一站去了哈尔滨电气集团,盯着百万千瓦的发电机组看了又看。 缅甸现在的电荒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世界银行早就给过定论:缅甸是东南亚电气化率最低的国家。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个拥有 6500 兆瓦理论装机容量的国家,实际每天能发出来的电只有 2200 兆瓦,连理论值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压根用不上电,工厂因为频繁停电开不了工,老百姓晚上只能靠蜡烛照明,连手机充电都得跑到有发电机的镇上排队。 更要命的是,缅甸的电力结构全是硬伤 —— 一半靠水电,可雨季一结束就掉链子;四成多依赖天然气,燃料供应波动说断就断;太阳能倒是有潜力,却只占总发电量的 4%。这种脆弱的能源体系,碰上政治不稳定和基础设施老化,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敏昂莱这次来中国,说白了就是来 “求电” 的。他盯着哈电集团的发电机组不放,可不是随便看看。中国和缅甸早就签了框架协议,光是水电站项目就有 29 个,其中 18 个已经敲定要在新政府任期内开工。 这些项目大多分布在丹伦江和伊洛瓦底江支流,建成后能给缅甸增加大量稳定电力。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中国企业还在缅甸搞起了光伏电站应急。 目前中资开发的 3 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 90 兆瓦,去年发了 180 吉瓦时的电,占缅甸光伏总发电量的近四成。最近还要在仰光、内比都这些大城市再建四个太阳能项目,加起来 190 兆瓦的容量,专门接入国家电网。 不过敏昂莱的算盘可不止买发电机这么简单,缅甸有的是矿产资源,缺的是开发能力和资金,中国正好相反,手里有技术有资金,却需要稳定的资源供应。 这种互补性,在莱比塘铜矿项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由中国万宝矿产投资的项目,最近刚修订了利润分成协议,缅甸政府直接拿走 51% 的利润,比原来的 4% 翻了十好几倍。 虽然中国企业的收益从 51% 降到 30%,但换来了项目的持续推进和资源的稳定获取。这种 “资源换能源” 的模式,才是敏昂莱真正想要的长期饭票。 欧盟之前也想在缅甸搞风电项目,雷声大雨点小,至今没见动静。美国更别说了,一边制裁缅甸军政府,一边又眼馋缅甸的矿产资源,根本提供不了实质性帮助。 中国就不一样,不附加政治条件,直接上干货。从大型水电站到分布式光伏,从发电机组到电网建设,整套能源解决方案打包送上。 这种实在劲儿,让敏昂莱在国际上没别的选择。毕竟西方国家只会喊口号,中国却能让缅甸工厂重新开工,让老百姓用上稳定的电。 更深远的是,这些能源合作都是中缅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缅甸的电力问题解决了,不仅能改善民生,更能盘活整个国家的工业和经济。 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电站、电网,将来还能成为区域电力联网的节点,把缅甸的清洁能源输送到周边国家,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能源网络。这可比单纯卖几台发电机的格局大多了。 所以敏昂莱才不急着走,他要的不只是救急的发电机组,更是能让缅甸摆脱能源困境的长期合作。中国这边也乐意成人之美,既帮了邻居,又能获得稳定的资源供应,还能拓展新能源技术的海外市场,简直是一举多得。这种基于现实需求的合作,可比那些所谓的 “价值观同盟” 实在多了。 说到底,敏昂莱留在中国转悠,看的不只是发电机,更是缅甸的未来。而中国展现的,正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的合作智慧。在电力短缺这个硬骨头面前,什么政治标签、国际制裁都得靠边站,能让老百姓用上电、工厂开起工的才是真本事。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其他政要都离开后,这位缅甸代总统还要留下来,因为他知道,能帮缅甸摆脱蜡烛照明时代的,只有中国这套实打实的能源解决方案。
国之重器、不可示人!缅甸代总统敏昂莱提的要求是不是太过分了?竟然要派缅甸的航天专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