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从某种意义上讲,俄乌冲突不是 “拯救” 了中国高端机床产业,却是把这个困在死循环里的行业,猛地拽出了关键一步。 (信息来源:钛媒体APP——中国机床业如何突破“代差封锁”?|产业链观察) 2022年以前,中国的顶尖机床行业就跟被锁死了一样。没有高端订单,技术就没法在实战里打磨,技术不过硬,人家高端客户更不敢把订单给你。 这个死循环让国产设备在国内高端市场的份额被挤到不足5%,大家只能干看着德国德玛吉、日本发那科这些巨头把市场瓜分干净。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地缘冲突,却意外撕开了一道裂缝,它不仅带来天量订单,更让中国机床在极限实战中,磨砺出比肩国际巨头的技术与信任,完成了一场史诗级逆袭。 它首先撬开的是技术迭代那把锁,过去,国产机床哪怕只差半微米,航空、汽车这些大厂就会直接摇头。 但西方制裁一来,俄罗斯的军工生产线急需设备,一个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极限应用场景,就这么砸到了中国企业面前。 当第一批20台五轴设备运到俄罗斯,开始加工坦克零件和航空发动机叶片时,真正的考试才开始。俄方工程师反馈的结果是来自一线的硬核需求。 为了这个要求,沈阳机床的工程师团队直接驻扎现场,硬是花了三个月时间,把加工表面粗糙度从Ra1.6优化到了Ra0.8,这已经是德国设备的水平了。 同样科德数控的自研系统,也在这种高强度使用中,把无故障运行时间从8000小时硬生生拉到了12000小时,有了底气去替代进口货。 紧接着被解开的是成本这道枷锁。以前订单零零散散,沈阳机床从瑞士买一套核心主轴,就得花80万,成本下不来,价格自然没法跟国际巨头拼。 但到了2023年,超过35亿美元的订单像潮水一样涌来,这种规模效应,让中国企业第一次拿到了供应链上的话语权。成本下来了,整个盘子就活了,售价也敢降,价格便宜一半,售后还快,这竞争力一下就上来了。 最后,这把钥匙打开了市场信任的大门。俄罗斯好歹是传统工业强国,它的军工体系敢用你的设备,这就是最好的广告,这个示范效应,让全世界都重新审视中国的高端制造。 越南的汽车配件厂看到了,放弃了日系设备;沙特的军工企业也找上门,订购机床去加工导弹外壳。到2024年上半年,中国高端机床的出口额猛增56%,国内份额在不断上升。 当然,我们得清醒,在一些超精密领域,比如主轴转速和系统算法上,跟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这场冲突,确实像一个强力加速器,让中国高端机床行业撞开了那个一直打不开的门,完成了从“没人用”到“能用、好用”的关键一跃。 中国机床制造的飞跃仍然没有结束,我很还需要不断地努力,但中国在高端数控机床这一领域想要实现的目标始终没有变,并且会在目标的指引下持续加强基础研发,并搭建全球交流平台,促进中国数控机床的发展。
利空:减持过亿!本周末,在众多消息中,这家企业的减持计划,颇为显眼。9月12日晚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