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一个饭店的菜究竟是不是预制菜?这么说吧,“不放盐”三个字,就能瞬间试出一家店是不是在用预制菜。点一份菜,跟服务员说:一点盐都别放,对方如果说“可以”,大概率是现炒;要是犹豫、说“料包调好的,改不了”,基本都是预制。 绝大多数市面上的预制菜,制作之初就已经把各种调味料、添加剂统统混在一起,目的是储存更久、口味稳定,这样做虽然方便了店家,但灵活性也就基本丧失了。 除了这个最直接的识别方法,从菜品的口感和气味也能发现问题。 新鲜蔬菜用大火快速翻炒,吃起来格外爽脆清口,但只要菜经历过冷冻、解冻、再次加热这样的流程,原本的质感和鲜味就会打折扣。 如果上桌的西兰花软趴趴没有口感,或者牛排吃起来很干,还有明显的冷藏味,那么很大概率就是预制菜。 很多情况下,这些菜经过长时间冷藏,无论怎么加热,始终无法恢复原有的风味和口感。 而且那些总是把“招牌”、“手工”挂在嘴边的菜品,未必真的就是师傅现包现炒。 不少商家为了让预制品显得高大上,在原材料的名字、烹饪工艺甚至是产地上玩花样,比如会把奶精说成乳粉,把各种食品添加剂换成听不懂的名称,甚至堂而皇之地宣传为“新鲜手工”。 其实只要多留意原材料清单和配料表,有时候能发现端倪,比如发现不常见的增稠剂或者各种代替品,那就要多留个心眼。 在餐馆日益追求规模效益和出餐速度的今天,预制菜早就成了大多数后厨的“秘密武器”,不仅节省了人工,还降低了出错的风险。 可是对于不少食客来说,大家宁愿花多一点钱,就想吃一口师傅真刀实铲炒出来的菜,不希望每样菜都像从工厂模具里印出来一样一模一样。 更糟糕的是,这些预制菜的制作中,为了保质期和运输,往往还会额外加上不少盐分、糖分、油脂,吃多了对健康并不友好,尤其是对老人和小孩来说,长期摄入这种餐食未免让人担忧。 其实大多数人并不是单纯反感预制菜这项技术,而是更在乎能否清楚地知道自己吃下的到底是什么。没人愿意花高价,却吃着工业流水线上早就做好的加工品。 餐馆若能开诚布公地标明哪些是预制,定出与之匹配的合理价格,或者把味道和营养尽量做好,大家自然不会有那么大意见,但最怕的就是瞒着顾客,把应有的新鲜和手艺偷换成流水线包饭,让食客稀里糊涂地掏腰包。 面对越来越多的“速成美味”和标准化口感,其实消费者最渴望的,无非是一份菜背后的烟火气息和真诚。 不图噱头、不玩套路,给客人点自由选择的空间,这才是每一个爱好美食的人真正想要的。
为啥麻六记的后厨可以用明火现炒?很多人不是说商场里禁止明火吗?这事儿别急着下,背
【67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