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物理天才放弃百万年薪、美国绿卡,只为了回到中国,他坦言因为“我是中

云海澄碧翠 2025-09-22 21:51:20

2018年一物理天才放弃百万年薪、美国绿卡,只为了回到中国,他坦言因为 “我是中国人”! 2018年的时候,当一个还不到三十岁的中国年轻人,成为世界物理学的风暴中心,关于他的讨论早就飞出了实验室的“围墙”。 这个人叫曹原,他的名字不仅和“魔角石墨烯”,这种颠覆性的发现绑在一起,同时也在丈量着全球顶尖人才的流向,考验一个国家科研生态的吸引力。 他的故事根本不是一道,简单的“爱不爱国”的选择题,而是藏着一个更要命的问题,在今天到底什么才是,吸引顶级大脑的终极力量? 曹原的人生就像开了倍速,他14岁就用699分的高考成绩,敲开了中科大的大门,本科没念完,就被麻省理工学院(MIT)直接抢走了。 但真正让他变成,全球科技牌桌上的“战略资产”的,是他那种能硬解百年物理难题的本事,2018年才22岁的他发现,把两层石墨烯旋转一个特定角度,就能实现超导。 这一搞直接让他成了,《自然》期刊的封面人物,也让全球材料物理学界的研究方向集体拐了个弯,就连美国那些顶级实验室,都开始掉头模仿他的研究路线。 手握麦克米兰奖这种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荣誉,在《自然》和《科学》上发文跟家常便饭一样,曹原早就不是一个普通的天才学生了。 他代表的是一种能开辟全新赛道,甚至重塑一个产业的力量,所以他个人的去留,才会被赋予那么多“符号”意义,成了大国博弈里,一个谁都无法忽视的焦点。 面对美国给出的绿卡、终身教职和天价薪酬,曹原的态度一直很明确,“我是中国人”,学成以后要回到中国的,这话在美国学术圈里,实实在在地引发了一波,对人才流失的焦虑。 根据公开信息,他人还在美国搞研究,这就让一些人纳闷了,说好的回来呢? 其实这可能是一种,更聪明的“战略耐心”,顶尖科研早就不是一个人关起门来,就能搞定的事了,它需要最牛的设备、最自由的氛围和最高效的合作。 曹原能用最顶级的资源,把他那个革命性的发现,从一个理论模型,一步步打磨成能直接在中国落地的成熟技术。 这事儿想明白了,就不是对承诺的背叛,而是在思考怎么让“回归”的价值最大化,与其急匆匆带个半成品回来,不如在最好的环境里把活干完,这本身就是一种更实在的报国方式。 而中国能让无数个“曹原”下决心回来,也早就不靠单纯的情感号召了,他们心里的那杆秤,称的是国内的科研体系,到底能不能撑起他们的“野心”。 科学家们最怕的不是钱少,而是手脚被束缚,是好的成果转化不出去,是合作起来处处碰壁,好消息是中国的科研生态一直在进步。 这些年清华、复旦这些顶尖学府,已经搭好了国际化的台子,吸引了一大批海外牛人回归,而且他们在人工智能、新材料这些硬核领域,也确实做出了世界级的成果。 这说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只要环境和制度跟上了,人才回来是水到渠成的事,真正的科技竞争,到最后比拼的还是科研系统的竞争。 一个能让顶尖人才跑得更快、走得更远的系统,本身就是最强的引力场,当中国的实验室,也能成为催生世界级突破的沃土时,“回来”这个选项,根本就不需要动员。

0 阅读:12
云海澄碧翠

云海澄碧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