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锑出口基本停止,美军火商急得如热锅蚂蚁,白宫准备服软让步! 国际锑价飙到50000美元/吨,折合人民币约42万元,却依旧一货难求。国内市场18万元一吨的价格与之相比,差距堪称天壤之别。这诡异的价差背后,是中方对锑出口的强力管控,正让依赖此资源的美国军工体系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 2024年8月15日,中方划出明确红线,宣布对锑实施全面出口管制,从原生矿产品到各类金属制成品,全链条纳入管控范围。打击走私的力度同步升级,如今效果已然显现:2025年至今,锑出口量暴跌82%,几乎从国际市场上“消失”。 仅九月份,氧化锑出口同比降幅就达97.6%,近乎归零。这不是简单的贸易调整,而是对战略资源的精准保护,毕竟全球锑资源储采比仅24年,枯竭风险近在眼前。 美国这下彻底坐不住了,这个超过一半锑需求都要靠从中方进口的国家,在出口管制面前毫无缓冲余地。锑可不是普通商品,哥伦比亚大学专家早就点明,它“确实是国防的核心” 。 在美军装备体系里,锑的身影无处不在:含锑6%-8%的锑铅合金,硬度是纯铅的3倍,是子弹、炮弹弹芯的关键材料,能显著提升穿透力和杀伤力;硫化锑等化合物用作弹药底漆和雷管燃烧剂,直接关系到点火可靠性与防腐蚀能力。 甚至枪管、炮管制造也离不开锑的热缩冷胀特性,以此增强金属硬度和耐用性。更别提它在火箭推进剂、核武器以及阻燃材料中的不可替代作用,缺了锑,美军的弹药生产线恐怕都要面临“断炊”风险。 供应链断裂的痛感迅速传导到美国军工企业。成本飙升成了家常便饭,原本稳定的生产计划被彻底打乱,那些依赖锑原料的军工订单眼看就要延期违约。军火商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频频跑到白宫施压,催着政府赶紧和中方谈判。 这才有了贝特森之流抛出“中方霸凌美国”的论调,说到底,不过是自身受制于人后的恼羞成怒罢了。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能替代中方的锑供应源。 美国想找替代方案?谈何容易。锑多是其他金属冶炼的伴生产物,单独开采成本高昂、技术复杂且污染严重 。中方凭借完整的冶炼产业链和成本优势,占据了全球71%的锑冶炼份额,这种产业优势不是短期内能复制的 。 即便把目光投向塔吉克斯坦等储量较丰富的国家,也绕不开现实难题——这些国家的开采与加工能力有限,且不少与中方有联合开发合作,想借此绕过管制简直是痴人说梦。 焦虑的不止美国,欧盟在布鲁塞尔开了整整六小时闭门会议,急着商讨应对之策,可谈来谈去也没拿出像样的方案。北约内部更是人心涣散,立场分裂得厉害。丹麦外长直接反对用关税等硬手段施压,怕把关系彻底搞僵。 日本和加拿大则首鼠两端,嘴上跟着附和,心里却打鼓,生怕中方连稀土也收紧管制,那才是真的得不偿失;至于那些跟着起哄的小国,不过是凑个热闹,怕被美欧甩在一边,实则根本没有应对危机的底气。 僵局之下,白宫终于松口,放出想用关税让步换取中方放松稀土管制的风声。这算盘打得也太精明了,简直是把中方当成了可以随意糊弄的对象。且不说锑和稀土都是中方重要的战略资源,管控政策的出台本就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中方,岂是区区关税让步就能轻易改变的? 美方此前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把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滥用出口管制打压中国企业,如今却想拿点“小恩小惠”就换回战略资源的稳定供应,天下哪有这么划算的买卖?要知道,中方的出口管制从来不是凭空而为。 2023年7月起,中方就已对镓、锗、锑等两用物项实施管制,2024年底更是明确加强对美出口管控,这都是对美方无端打压的合理反制 。数据不会说谎,管制实施后,美国即便提前囤货,也付出了高昂代价。 锑价年内涨幅曾高达212%,镓和锗的价格也分别上涨53.4%和64.2% 。更关键的是,美国本土产能建设进度缓慢,短期内根本无法填补供应缺口,这种结构性依赖不是靠政治博弈就能解决的。 这场由锑引发的风波,实则暴露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层逻辑:关键资源的主导权从来都掌握在有产能、有技术、有规划的国家手中。美国一直标榜自己的供应链安全,却把大量战略资源需求系于他国,如今自尝苦果,实属必然。 那些跟着美国起舞的国家也该明白,把经贸问题绑上政治战车,最终只会反噬自身。白宫的让步姿态更像一场投机,想以最小代价化解燃眉之急,却不愿正视自身政策的问题。 中方早已识破这种伎俩,战略资源管控既是保护自身有限的资源储备,也是维护全球产业链安全的重要中方。毕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合理分配,才是所有国家都该遵循的准则。 锑价的暴涨和缺货,不过是全球战略资源格局调整的一个缩影。美国要是真想出离困境,光靠耍小聪明远远不够,唯有放下零和博弈的思维,尊重市场规律和他国利益,才有可能找到破局之道。否则,下一个被“卡喉”的,可能就不只是锑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