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办公室的保险柜被打开,里面没有关乎物理界终极奥秘的机密手稿,没有价值连城的Nobel奖章复刻品,只有一张四百万美元的存单。 这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杨振宁咬牙卖掉美国纽约房产换来的,这哪是卖房子,简直是把自己在美国扎根几十年的家当连根拔了。要知道他从 23 岁登上运兵船赴美,在纽约周边从芝加哥大学读到普林斯顿,后来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教,这套房子承载的不仅是住所,更是他半个多世纪的海外生活印记。 那时的杨振宁早就是物理学界的顶流,35岁拿诺奖的履历足够让他安享晚年,但他偏要折腾这一出。根子还是在心里那点未竟的牵挂,当年加入美国国籍时他就说过这是个“痛苦的决定”,连父亲到临终都没真正原谅他,那句“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家训,他记了一辈子。 1971年中美关系刚松动,他就顶着压力成为冷战后首个访华的美国科学家,飞机进入中国领空时心跳加速的滋味,让他越发坚定了要为祖国做实事的念头。 卖房筹钱,是为了帮清华建高等研究中心。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科教界正缺高端平台,别说吸引国际大师,就连本土学者想做前沿研究都缺经费。 他不光卖了房,还把自己的积蓄也凑了进去,凑够四百万后没存银行吃利息,直接捐给了清华,1997年研究中心一挂牌,他就天天泡在里面管事儿,从选聘人才到定研究方向,样样亲力亲为。 这钱花得是真到位,施一公后来回忆,杨先生这四百万像块“敲门砖”,加上他的面子,那些原本在美国顶尖机构待着的大师才愿意来清华。比如搞凝聚态物理的顶尖学者,还有密码学领域的专家,以前想请都请不动,现在冲着杨先生的投入和诚意来了。 短短几年,研究中心就在理论物理、天体物理这些硬核领域出了成果,放在以前,国内想在这些方向追上国际水平起码得十几年。 更值的是,这四百万撬动的远不止一个中心,杨先生借着这个平台,又拉来更多资源,1980 年他在纽约搞的交流委员会,十年就资助了 80 多个国内学者赴美进修,等于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 有人可能觉得,诺奖得主还缺这点钱?但杨振宁的心思根本不在这。他 1972 年就敢当着国内专家的面反对建高能加速器,说那玩意儿造价太高不符合中国国情,后来反对大型对撞机也是一个道理,他知道钱要花在刀刃上。 卖房的四百万没给自己留一分,连后来捐赠资料时都说,希望留在清华的不只是科学成果,还有他这个人的初心。那张四百万美元的存单,看着是纸,其实是个风向标,告诉全世界的华人学者:回国干事业,有人真金白银地铺路。 所以这保险柜里的存单,哪是什么普通存款,分明是杨振宁的“投名状”,投的是对祖国的信任,投的是中国科教的未来。比起藏着掖着的手稿奖章,这张用房子换来的存单,更能说明这位老科学家的真心,毕竟说一万句爱国,不如真金白银地砸在实处,把钱花在能让国家变强的地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