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哭死的?这种说法当然不准确,但毛泽东晚年确实哭得非常多。毛泽东的晚年是常常伴着泪水的,有人说:这是因为毛泽东时常感到孤独和寂寞,所以很容易伤感,但其实并不然。 结合毛泽东离世前为唐山大地震嚎啕大哭,我们能知道:毛泽东的泪点和普通人不一样。普通人,会因为自己的得失等引发的各种情绪而哭泣,毛泽东则不然,他的泪点,和普通人截然不同。这点,我们可以通过给毛泽东做白内障手术的医生唐由之佐证。 唐由之(下图毛泽东右侧立者)是浙江杭州人,是中医眼科学家。1975年,唐由之和医学专家七人小组为毛泽东做手术。 唐由之给毛泽东做白内障手术,用的是针拔针灸等方式,手术做完后,毛泽东的左眼复明了,他非常高兴。他当时还激动地让工作人员扶他出去,看中南海的湖水,广阔的天空。 这之后,毛泽东又可以看文件,捧着他心爱的古典书本读了。1975年7月28日,即毛泽东做了白内障手术的第五天,唐由之陪着毛泽东读书,突然被一阵呜咽声吓住了,他抬头,看到毛泽东捧着书,白发乱颤,老泪纵横,已是泣不成声。 毛泽东刚做完眼睛手术,是不能哭的,唐由之急坏了,他忙起身劝止说:“主席,您不能哭,千万不能哭,眼睛要坏的。” 毛泽东听了后,仍哭了很久才恢复平静。唐由之走到毛泽东近旁,才看到他正在阅读一首《念奴娇·登多景楼》,这事南宋词人陈亮悲叹南北分离不能统一的写作,词的上半阙是:“危楼远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莲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这上半阕前半部分的意思是:“我登楼极目四望,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这是毛泽东与之共鸣,感觉到了自己的心境,也无人能理解,这是一种巨大的悲凉。 上半阙的后半部分,则讲述了陈亮的真实心境,他说:他忧愁的是,上上下下的人,包括官员,都在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升迁等私事而考虑,谁还考虑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事呢?凭借长江天险北伐,如此容易,可因为大家都只关心自己的那些事,所以没人去管此等大事,任由老百姓在那受苦受难。 毛泽东读这首词时,突然发现:陈亮懂自己的忧愁,所以,他像遇到知己一样大哭起来。他哭的是终于有人理解他,但也在哭没有活着的人能理解他,既无人能理解,自然无人能和他一样去做。而此时,他年事已高,已不可能再去凭一己之力去做了。 毛泽东的这次大哭,与他晚年所写最后一首诗词《诉衷情》是完全呼应得上的: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今日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这首诗词里,满满都是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他有太多放不下,却无奈年华老去,终无法再做任何。 到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他晚年常伴泪水,是因为他虽坚强不屈,但却也有软肋,他的软肋就是人民。晚年,他频繁哭,全因为他实在放心不下人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