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父亲在刚过完九十岁生日时大家在一起陪他聊天,他突然跟我们说:“我只能活四十几天了

父亲在刚过完九十岁生日时大家在一起陪他聊天,他突然跟我们说:“我只能活四十几天了。”当时几个儿女都在他跟前,见他精神矍铄的模样,大家都觉得他是在和我们开玩笑。不曾想,四十多天后,他真的离开了我们。 难道老年人在要走之前,自己就已经知道了吗? 那天父亲说这话时,手里还捏着半块没吃完的桃酥——那是他生日当天孙子买的,他总说“现在的点心不如以前实在”,却还是每天都要吃两块。 大哥当时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爸您这玩笑开得没边了,您还得等着抱重孙子呢”,父亲听了没反驳,只是把桃酥渣仔细抹到嘴里,眼神往窗外飘了飘,那时候我们谁也没在意,只当是老人年纪大了爱走神。 直到他走后,整理书桌时翻到一个旧笔记本,我们才慢慢拼凑出他当时的心思。本子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记的全是琐碎:“老三上周说加班,没回家吃饭”“老二给我买的保暖鞋有点挤脚,别让她再买了” “孙女的钢琴考级过了,得给她包个红包”,最后一页的日期,正好是他说“只能活四十几天”那天,下面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想多跟他们说说话,又怕他们哭”。原来他不是在开玩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提醒我们珍惜剩下的时间。 很多人觉得老人能“预知”离世是“迷信”,其实哪有什么超能力,不过是他们活了一辈子,对自己的身体比谁都熟悉。 父亲之前总说“最近晚上不用起夜了”,我们还夸他“身体越来越棒”,后来才知道,那是肾脏功能在慢慢减弱,身体代谢变慢的信号; 他还会主动把珍藏多年的老邮票分给几个孙辈,说“我留着也没用,给你们当念想”,当时孩子们只顾着高兴,没人问他为什么突然要分这些宝贝。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我们忽略的细节,全是他在悄悄和这个世界、和我们告别。 身边有个邻居阿姨,去年也遇到过类似的事。她母亲八十七岁,有天突然说“把我那件藏蓝色的棉袄找出来,我想穿”,阿姨觉得天还不冷,就说“等天冷了再穿,现在找出来占地方”,结果没等半个月,母亲就突发脑溢血走了。 后来阿姨在整理衣服时发现,那件棉袄的口袋里,装着母亲和父亲年轻时的合影,还有一张字条,写着“我走后,别跟你爸吵架,他这辈子不容易”。 阿姨说,现在每次看到那件棉袄,都后悔当时没顺着母亲的心意,没问问她为什么突然想穿这件衣服。 老人的这种“感知”,更像是一种对生命的通透。他们经历过生离死别,看过时代的起起落落,不像年轻人那样总觉得“时间还多”,反而能平静地察觉身体里那些“慢慢停下来”的信号。 他们说出“活不了多久”这样的话,不是在传递恐惧,而是在表达不舍——不舍得没说完的话,不舍得没陪够的人。 可我们总被工作、孩子的事缠得焦头烂额,总说“等忙完这阵就陪您”,却忘了“这阵”永远有下一阵,而父母的时间,却在一点点减少。 如果家里的老人也说过类似的话,别不当回事,也别觉得“老糊涂了”。 抽时间陪他们坐一会儿,哪怕只是听他们重复讲过几十遍的“当年事”;记得他们爱吃的菜,下次回家主动做给他们吃,别总说“外面的菜更可口”; 帮他们剪剪指甲、梳梳头发,这些小事比买昂贵的补品更让他们安心。老人要的从来不是物质上的富裕,而是精神上的陪伴——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被遗忘的,哪怕走了,也有人记着他们的好。 生命的尽头从来不是冰冷的,那些老人提前感知到的“期限”,不过是他们用一辈子的爱,给儿女最后的“温柔提醒”。别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趁父母还在,多抱抱他们,多听听他们的话,把那些没说出口的“我爱您”,都变成实实在在的陪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