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90年代,湖南省委副书记家中遭遇偷窃,小偷潜入这位高官的居所,带走了4000

1990年代,湖南省委副书记家中遭遇偷窃,小偷潜入这位高官的居所,带走了4000元现金和两条珍贵的香烟,随后便逍遥离去,警方立即行动,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逐渐浮出水面。 湘西古丈县的王大爷,至今记得1990年夏天郑培民蹲在玉米地的模样:“穿件洗旧的衬衫,裤脚卷到膝盖,手上沾着泥,教我们怎么盖地膜,中午就啃个冷馒头。” 那时王大爷不知道,这位正帮农民解决吃饭问题的干部,是湖南省委副书记,更不知道,不久后郑培民家遭了贼,失窃的东西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1990年夏,长沙芙蓉区省委宿舍区,郑培民家的门被撬开了。 同住宿舍的老周,亲眼看见民警勘查完现场出来时,手里只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和两条烟:“民警说就丢了这些,我当时还不信,省委副书记家咋能就这点东西?” 后来老周才知道,信封里是4000块现金,还是郑培民女儿借的单位差旅费,那两条白沙烟,是过年朋友送的,郑培民平时根本不抽。 那会儿郑培民正在湘西调研,接到爱人说家里遭贼的电话,连夜开了四个小时吉普车赶回长沙。 老周听派出所的人说,郑培民推开门看到满地狼藉——抽屉被拉开,文件撒了一地,衣服扔得满床都是,却没先收拾,第一时间就问“那4000块公款还在不在”,生怕亏了公家的钱。 偷郑培民家的小偷,一个月后在长沙雨花区落网了。 据小偷交代,他之前在宿舍区附近蹲了20天,听门口卖水果的大爷说“里面住的是大官,家里肯定有金条、存折”,才特意选郑培民出差时下手。 结果在郑家翻了五个多小时,床底摸了,衣柜夹层找了,连书架后面的墙缝都抠了,就只找到4000块和两条烟。 “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去偷普通人家,白忙活一场。” 小偷的抱怨,让宿舍区的人彻底信了:“郑书记是真清廉,一点私心都没有。” 老周后来去郑培民家串过门,才发现屋里的摆设比普通工人家还朴素:“客厅的布沙发是1975年结婚时买的,扶手上缝着块蓝布补丁,还是他爱人自己缝的。 卧室的衣柜门掉了个合页,用红绳子绑着,开关的时候吱呀响。” 郑培民这辈子,就没把“官”当特权。 1943年他生在吉林海龙县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机床厂的车工,母亲在食堂帮工。 小时候家里穷,郑培民放学回家先喂猪、挑水,晚上借着煤油灯看书,1962年考上吉林大学物理系,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毕业后他没留大城市,主动申请去了湖南湘潭电机厂,从最基层的革委会干事做起,在车间里扛零件、修机器,一干就是13年。 电机厂的老同事记得,有年工厂电机卖不出去,工人三个月没发全工资,郑培民主动牵头,带着技术人员跑遍十几个省,磨破了两双解放鞋,终于签下三个大订单。 工厂扭亏为盈后,厂长要发他500块奖金,他却全分给了同事:“这是大家一起干的,我不能一个人拿。” 后来郑培民调到湘潭市委当副书记,还在纺织厂车间住过三天,跟工人一起吃食堂的白菜豆腐,工人都喊他“郑大哥”。 1990年郑培民到湘西当州委书记,看到好多村子连公路都没有,孩子上学要走十几里山路,农民住的土坯房漏雨,当场就说“得让老百姓先吃饱、有学上”。 他带着被子和干粮,半年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在古丈县王家村考察时,发现村里孩子在漏雨的土坯房上课,当场就协调资金,要建一所新学校。 施工时他还去工地帮忙搬砖,三个月后,三间亮堂堂的教室建好了,开学那天,孩子们给郑培民戴了朵大红花,他笑得像个孩子。 郑培民随身带着一个蓝色封面的小本子,封面都磨花了,里面记的全是老百姓的事:“龙山县城关镇小学缺150套桌椅”“保靖县清水村要修灌溉渠”,每一条后面都写着日期和进度,完成了就画个红勾。 2002年3月,郑培民去北京汇报湘西扶贫工作,路上突发心梗,司机想闯红灯送医,他强撑着说“不能坏规矩”,最终没能抢救过来,那年他才59岁。 王大爷现在还常跟村里的年轻人说:“郑书记当年帮我们种玉米、建学校,家里遭了贼,丢的就只有4000块公款,这样的官,老百姓记一辈子。” 确实,清官的样子,从不是嘴上说的,而是藏在蹲田埂的身影里,藏在朴素的家里,藏在把公款看得比自家东西还重的细节里。 就像1990年那起特殊的失窃案,看似丢了钱,却让所有人看清了一位清官的底色。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