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村里老周以前是镇干部,管过修水渠,累得想退,申请去镇农技站,大伙都高兴,说他总算

村里老周以前是镇干部,管过修水渠,累得想退,申请去镇农技站,大伙都高兴,说他总算能歇口气。 老周到农技站报道那天,没带多少东西,就一个旧帆布包,里面装着笔记本和几支笔。站长以为他会先在办公室适应几天,结果他放下包就问:“咱镇哪几个村种庄稼最费劲?” 站长说东头的李家庄和西头的王洼子,地里要么缺水,要么土薄,种玉米收不了多少,种小麦还老倒伏。老周听完,当天下午就骑着自行车去了李家庄。 到了李家庄,他没找村支书,直接往地里钻。正好碰见李大叔在给玉米除草,玉米秆才到人腰,叶子就有点发黄。老周蹲下来,用手扒开土看了看,又捏了捏玉米秆,问李大叔:“你这地是不是每年都得浇好几遍水?浇完水还容易板结?” 李大叔愣了,说:“你咋知道?每年天旱的时候,得拉着水管子浇,浇完第二天土就硬,苗都不爱长。” 老周没多说,掏出笔记本记下来,又问了村里其他几户,情况都差不多。 回去之后,老周没闲着,每天早上五点就起来查资料,晚上对着地图琢磨。他发现李家庄和王洼子的地,不是真的缺水,是浇水的方式不对,而且土壤里缺有机质,才容易板结。他想找新的种植方法,又怕村民不信 —— 毕竟他以前管水渠,没怎么跟庄稼打过交道。有人背后议论:“老周以前是管大事的,现在来管庄稼,能行吗?别到时候瞎折腾,耽误了收成。” 这话传到老周耳朵里,他没辩解,就想着先做出样子。 他先找了李大叔,说想在他家的两亩地试种新玉米品种,还教他起垄种植,说这样浇水的时候水能顺着垄沟流,不会淹到根部,还能保墒。李大叔有点犹豫,说:“万一试砸了,我这两亩地就白瞎了。” 老周说:“你放心,要是赔了,我把我家的粮食补给你。” 李大叔见他说得实在,就答应了。 从那以后,老周跑得更勤了。每天下班就往李家庄跑,教李大叔怎么拌种,怎么施肥,什么时候打药。有一次下大雨,老周担心刚种的玉米苗被淹,骑着自行车往地里赶,路上摔了一跤,膝盖擦破了皮,他爬起来接着走,到地里一看,垄沟里的水正好排出去,苗一点事没有,他才松了口气。 过了俩月,李大叔家的玉米就跟别人家的不一样了。别人家的玉米秆细,叶子发黄,他家的玉米秆粗,叶子绿油油的,比旁边的高出一大截。村民们都来看热闹,问李大叔是不是有啥秘诀。李大叔指着刚赶来的老周,说:“都是老周的功劳,要不是他教我新法子,哪能长这么好。” 到了秋收的时候,李家庄热闹坏了。李大叔家的玉米棒子,一个比一个粗,剥开来里面的粒儿又满又亮,用秤一称,一亩地比往年多收了两百多斤。王洼子的村支书听说了,主动来找老周,说想让村里也试试这个法子。老周一口答应,带着新种子和资料去了王洼子,手把手教村民种植。 第二年,李家庄和王洼子的庄稼都大丰收。王洼子的张婶,以前种小麦每年一亩地收五百斤,那年收了七百多斤,她拉着老周的手说:“以前总盼着你能歇口气,现在才知道,你这一忙,咱们全村都跟着沾光!” 大伙现在见了老周,再也不说 “歇口气” 的话了,反而总说:“老周,啥时候再给咱找些新法子,让地里的收成再涨涨!” 老周还是骑着那辆旧自行车,每天穿梭在各个村子的田埂上,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庄稼的情况,手上也磨出了新的茧子,但他脸上的笑比以前更多了。他常说:“以前管水渠,是让水浇到地里,现在管农技,是让地里长出更多粮食,都是为大伙办事,累点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