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清史稿·灾异志》中有一条关于雍正三年(1725年)的简短记载,因其与现代UFO

《清史稿·灾异志》中有一条关于雍正三年(1725年)的简短记载,因其与现代UFO目击报告的惊人相似,而引发了后世无尽的遐想与科学探讨。 让我们首先回归到历史的原点——《清史稿》的原始文本: “雍正三年七月,灵州有星自天降,忽大忽小,色如赤盘。终夜不绝,天晓乃熄。” 这短短二十余字,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量: 时间:雍正三年七月(公元1725年8月左右)。 地点:灵州(今宁夏灵武市一带)。 现象: 1. 运动轨迹:“有星自天降”,表明观察者看到发光体从天空向地面移动。 2. 形态变化:“忽大忽小”,这是最关键的特征之一,暗示物体可能在远近移动或自身亮度、体积在剧烈变化,这与固定星体的特性完全不同。 3. 颜色与形状:“色如赤盘”,描述了它是一个红色、盘状的发光体。 4. 持续时间:“终夜不绝,天晓乃熄”,表明该现象持续了整个夜晚,而非转瞬即逝的流星。 我们可以排除神话幻想,探讨几种最有可能的自然或人为解释: 1. 火流星或异常流星体 火流星是特别明亮的流星,进入大气层时剧烈燃烧,可能产生巨大的发光球体,并因爆炸或解体而出现“忽大忽小”的亮度变化。 但典型的火流星持续时间极短,通常以秒计。而“终夜不绝”的描述,是此假设面临的最大挑战。除非该流星体以极浅的角度切入大气层,在大气上层进行了长时间的滑行燃烧,但这极为罕见。 2. 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表现为漂浮的发光球体,颜色各异(包括红色),大小会变化,并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但其持续时间通常不足以“终夜不绝”。且球状闪电多在雷暴天气中出现,史料未提及当晚有雷雨,降低了其可能性。 3. 大气光学现象——“夜光云”或复杂冰晶折射 在特定的大气条件下,高空的云层或冰晶可以对夕阳或月光进行复杂的折射,形成罕见而持久的光斑、光弧或幻日。这些光象可能因云层移动而呈现出形状和亮度的变化。 这种解释能较好地支持“终夜不绝”和“色如赤盘”的特征。一个稳定的、在高空由冰晶构成的光学系统,有可能在整夜被低角度的太阳光照亮(即使在夜间,高空也能被阳光照射)。 4. 目击者的感知与记录偏差 我们阅读的是经过层层转述的官方记录。最初的目击者可能因恐惧、惊奇而夸大了某些特征(如持续时间)。同时,古代记录者习惯于用“星”来泛指任何天空中的发光体,并用当时有限的认知(如“赤盘”)进行比喻,这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理解的“金属飞碟”。 雍正三年灵州事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什么,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让我们思考如何用科学理性审视古代记载。 在雍正年间,中国有完备的天文观测和记录体系。钦天监的官员会对异常天象高度重视,并视为“天意”的体现而郑重记录。因此,《清史稿》的这条记载,其真实性远高于民间野史,它确实记录了一次真实发生的、在当时无法解释的空中现象。 翻看中国历代史书,类似的“赤气如盘”、“夜有红光”等记载比比皆是。这说明,灵州事件所代表的现象,是人类长期以来共同观察到的一类特定自然现象,而非某一次独一无二的“外星来访”。 最可能的情况是,当时的目击者目睹了一次极其罕见和壮观的自然大气或天文事件——或许是一次持续时间超长的火流星滑行事件,也可能是一次复杂而稳定的大气光学现象。由于当时科学认知的局限,记录者只能用“星”和“赤盘”来描述这一令人震撼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