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农村学龄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中小学校生源锐减,农村撤点并校成为一种趋势。到2022年,乡村中小学的数量已锐减至8.42万所,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近40万所,其中农村小学消失的比例更是高达91.9%。大量村小的撤并也造成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大量校舍被闲置,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还有安全、公共卫生等隐患。
建议:
深化确权工作,完善法规制度。建议按照“县域为主、属地责任”原则,由自然资源、教育、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开展全域普查,建立“一校一档”数据库,对无证校舍由“村集体+乡镇政府”联合持有,同时按公益或商业用途划分管理主体,公益类项目直接移交村委会管理,商业开发项目可采取“产权分离”租赁运营模式。通过深化确权及法规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畅通农村闲置校舍再利用的通道。
创新盘活模式,分类精准施策。建议坚持需求导向实施更加灵活有序的处置方案,推动公共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对于危旧校舍,应拆尽拆,消除安全隐患;对于邻近聚居区校舍,优先改造为“一老一小”等农村公益性事业用房;对于部分交通便利、区位条件较好、有处置价值的闲置校舍,可依法出租或出售,助力集体经济发展。
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政策协同。建议鼓励地方设立专项改造基金,对校舍改造项目给予补贴支持。推广“以租代建”模式,盘活方案须经村民议事会表决,确保符合村民需求并将收益按比例反哺民生领域。将闲置校舍处置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建立跨部门联席审批机制,压缩规划调整、用地手续办理周期收益按比例反哺民生领域。(贾增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