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才 美联储对外突然宣布了 2025年11月4日,美联储戴利表示:今年降息50个基点使美联储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决策者应对12月利率决定持开放态度;通胀仍高于目标水平,需要将其降下来;劳动力市场已明显放缓。 这50个基点是今年9月、10月两次25基点降息的结果,最终利率定格在3.75%-4.00%。更关键的是12月1日将正式结束缩表,这波“降息+停QT”组合,是为稳流动性而非大水漫灌。 戴利说的通胀偏高绝非虚言。9月美国CPI和核心CPI同比均为3.0%,虽略低于预期,但能源价格环比涨1.5%,住房同比仍达3.6%,物价压力没真正消退。 劳动力市场放缓有实打实的数据支撑。7月JOLTS职位空缺降至718.1万,创10个月新低,职位空缺与失业人数比跌至1。裁员量升至去年9月以来新高,自主离职率稳定在2%。 美联储内部的分歧早已摆上台面。10月降息投票中,米兰主张一次降50基点,施密德却坚持维持利率不变,形成鲜明对立。四位鹰派联储主席更是直言10月降息“没必要”。 市场对模糊表态反应剧烈。CME FedWatch数据显示,12月降息概率从接近100%回落至67.3%,鲍威尔一句“并非板上钉钉”,直接给市场降温。 戴利口中的“开放态度”,本质是美联储的两难。就业面临下行风险,通胀却没到2%目标,既想靠宽松托底经济,又怕给通胀反弹留空间。 美国经济并非一路疲软。三季度GDP年化环比达2.8%,前两季度均超2.5%,全年预计增长2.6%,这种温和增长让降息决策更显纠结。 缩表的终结藏着关键信号。自2022年6月启动QT以来,美联储已累计缩表2.42万亿美元,12月后到期本金将全部再投资短期国债,绝非QE重启。 12月降息的门槛已被鹰派抬高。达拉斯联储洛根放话,除非有通胀快速回落的明确证据,否则12月再降“很难”,内部博弈让政策走向更扑朔。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波动会是常态。美元短期有支撑,美股难现单边行情,黄金等避险资产跟着预期摇摆,盲目抄底或逃顶都容易踩坑。 这波政策调整早已影响全球。新兴市场可能迎来资金回流,但输入性通胀压力也会加大,各国央行都在盯着12月的美联储决议。 戴利强调的“更有利位置”,更像对现状的折中表述。通胀没达标、内部分歧尖锐、就业放缓未失控,多重因素让12月决议成了关键博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