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把好几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搬到了中国,而且是整个团队带家属过来的,江苏苏州太仓市那边建了好多欧洲小区和德国小镇,因此那边人称小德国,几百家德企扎堆。 德企在这儿的规模,真不是吹的,从1993年第一家德企克恩—里伯斯来这儿租400平米厂房起家,现在太仓的德企已经超560家了,光行业里的“隐形冠军”就有60多家,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里6家都在这儿扎堆。 就说2024年,又新来了不少硬角色,像有40多年自动化经验的德国巴曼公司,专门做电池测试系统和全自动化生产线,客户都是博世、西门子这种大牌子,直接把项目落在了中德创新园航空产业园,预计年营收增长率能超10%。 还有世界500强汉高签了备忘录,博世的亚太物流中心也落地了,连德国TÜV莱茵都在这儿建了全球最大的实验室。 更厉害的是,2025年刚公示的第七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里,太仓18家入围,其中4家是德企,比如艾伯纳工业炉,做的热处理设备全球领先,还有苏州托克斯,从老早落户的冲压设备厂变成了智能制造供应商,全是真本事。 现在这些德企一年的工业产值能到650亿,总投资超60亿美元,这规模在县级市里绝对独一份。 为啥这些挑剔的德国企业非得选太仓?位置好是硬底气,离上海才50公里,高铁17分钟就到虹桥,长江最大的集装箱港也在这儿,不管是把货运到国内市场,还是进出口都方便得很。 更关键的是供应链太成熟,80%的零部件在长三角圈子里就能配齐,客户急着要货,几小时就能送到厂里,这效率比在德国本土都省心。政府服务也跟得上,一点不官僚。 就说巴曼那个项目,从拿地到开工才花了三个月,比常规速度快一半,招商的人怕企业忙,周末晚上都主动对接沟通,这份诚意谁顶得住。 2024年还搞了个“外国人在华居留工作一件事”,全年给138个德籍人士办了居留许可,外籍高管还有绿色通道,紧急补居留许可都不用等太久,政务大厅连窗口标识都有外语翻译,还配了专门的双语服务岗,办事根本不用愁语言不通。 再说说德国人在这儿的日子,那真是把家安下了,太仓早不是光建几个德国风情街那么简单了,现在3000多在这儿的德籍人士,生活便利得很。 2025年刚出的对德合作工作要点里就说了,要加快建瑞金医院太仓分院、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还有中德创新城的医养中心,就是为了让外国人住着踏实。 现在还上线了“太融e”APP的外籍友人专区,发了种叫“月季花卡”的服务卡,拿着这张卡,看病、坐公交、孩子上学都能享受市民待遇,不用再揣着护照到处跑,之前那些繁琐的认证全免了。 想吃家乡味?罗腾堡风情街的面包房里,德国碱水结刚出炉就抢着买,啤酒花园里能喝到正宗德国啤酒,偶尔还有巴伐利亚民谣表演。 孩子教育更不用愁,有专门的德语学校,连德国老师都有,周末还有跳蚤市场卖德国手工艺品,去年全国首家途易蓝酒店也开了,这哪是异国他乡,分明就是“德国生活复刻版”。 前阵子有个北德企业和高校代表团来访问,23个人里90%是第一次来中国,看完之后都惊叹,说没想到这儿产业这么强,生活还这么方便,好多学生都打听能不能来实习就业。 至于科研这块,也有大动作,进行深度合作建平台,2025年9月,太仓刚和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签了约,这可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底下70多个研究所,专门搞技术转化的。 双方启动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太仓还专门设了鼓励政策,帮本地企业对接他们的技术,现在已经有亿迈齿轮、博纳环境等9家德企和他们旗下5个研究所明确了合作意向,主要搞信息通信、先进材料这些高端领域的研发。 之前他们建的城市生态科技实验室,从签约到竣工比计划快了三个月,二期直接提前半年投用,现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的检测都能搞定。 这些德国科学家愿意带着家属来,不光是因为能搞顶尖研发,更因为生活上没顾虑,老婆能逛街买家乡货,孩子能上德语学校,自然愿意长期待着。 这根本不是单方面“搬迁”,是双方都划算的事儿——德国那边能源成本高,太仓这边电力稳定、市场大,合作着赚钱,多好。 还有人才培养这块,太仓早把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搬过来了,建了15家培训中心,出了全国首个标准,到现在培养了超1万名技术人才,是国内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基地。 2024年还搞了中德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德企需要的技术工人,在这儿直接就能招到,不用从德国调人,这才是能长期留住企业的关键。 现在太仓不光是德企的生产基地,还是他们新技术的“试验场”,本土有800多家民企跟德企搞创新合作,都打出“太仓制造、德国品质”的招牌了。 所以说,太仓“小德国”的名号真不是炒出来的,560多家德企、60多家隐形冠军、连弗劳恩霍夫这样的巨头都来合作,还有能让德国人安心过日子的配套,全是实打实的东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