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3岁高龄的前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在得知志愿军成功击退美军并进攻韩国首都汉城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感慨万分。他曾担任清朝海军的最高统制(总司令),后来成为民国海军总长,再次晋升为国务总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1年初,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从朝鲜战场传回国内,中国人民志愿军攻克汉城。 在福州的一所宅院里,九十三岁的萨镇冰听到这个消息时,双手微微发颤。 这位曾经担任过清朝海军总司令的老人,让护工扶他坐到书桌前,用毛笔在宣纸上缓缓写下诗句。 写到最后一句时,眼泪滴落在宣纸上,晕开了墨迹。 萨镇冰生于1859年,福州有名的萨氏家族。 这个家族世代为官,出过不少文人名士。 他十岁那年,赶上洋务运动,福州船政学堂招生。 在父亲朋友的推荐下,萨镇冰进入学堂学习海军知识。 他天资聪颖,第一学期就考了第一名,还与后来名留青史的邓世昌成为同窗。 三年后,萨镇冰以优异成绩毕业,被派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 在英国学习期间,他遇到了语言障碍,成绩一度垫底,最后勉强及格毕业。 1880年学成归国后,他在北洋水师任职,从基层军官做起,逐步成长为海军将领。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萨镇冰正在威海卫驻防。 当时他积劳成疾,卧病在舰上。 妻子从老家赶来探望,他却命令收起登舰梯,站在甲板上对妻子喊话:“此地是战场,你当我已死,速回!” 妻子含泪而归,途中染病去世,这成为萨镇冰毕生的憾事。 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他率部坚守十日,最终因孤立无援而被迫撤退。 甲午战败后,他目睹北洋水师的覆灭,内心深受震撼。 战后,清廷重整海军,任命萨镇冰为海军统制,相当于海军总司令。 他在任期间大力推行改革,创办海军学校,派遣留学生,为中国海军现代化打下基础。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他日益失望。 辛亥革命后,他虽然内心矛盾,但最终选择顺应时代潮流。 此后他在民国政府中历任海军总长、国务总理等职,但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气节。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是古稀之年的萨镇冰奔走各地,呼吁团结抗日。 这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相左。 1938年,他被软禁在重庆,行动受到限制。 1940年,他借机前往西安,试图转道延安,但被学生朱绍良带队追回。 这次未成的延安之行,表明了他的政治倾向。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夕,派人邀请萨镇冰一同赴台。 九十岁的老人坚定拒绝:“我的根在大陆。”他应邀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不顾年迈骑马进京。 在新中国的政协会场上,这位历经三朝的海军元老,对建设强大海军提出了殷切期望。 最让萨镇冰感慨的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正面交锋。 当志愿军攻克汉城的消息传来时,他回想起五十七年前甲午战争的惨痛经历。 那时的中国连日本都打不过,如今却能打败世界头号强国。 他提笔写诗,其中“五十七载犹如梦”一句,道尽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 晚年萨镇冰受到新中国的礼遇,被任命为军委委员。 虽然年事已高,他仍关心国事,每天阅读报纸,了解朝鲜战况。 1952年春天,九十四岁的萨镇冰病重。 在生命最后时刻,他留下遗诗:“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萨镇冰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站起来的历程。 他从清朝海军将领,到民国政要,最终成为新中国的支持者,每一次选择都体现着深沉的爱国情怀。 特别是他在九十三岁高龄时,看到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胜利,那种扬眉吐气的心情,正是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毕生追求的目标。 如今的中国海军早已今非昔比,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实现了萨镇冰毕生的梦想。 从甲午海战的惨败,到世界一流海军的崛起,这条路上凝聚着无数像萨镇冰这样的爱国者的心血。 他们或许有过迷茫,走过弯路,但爱国初心始终不渝。 萨镇冰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缩影。 他的传奇人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永远激励着后来人。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萨氏家族,YYDS)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