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乌克兰对外宣布 2025 年 11 月 5 日,俄乌冲突刚走过第 1350 天,俄罗斯国防部一份战报就把顿涅茨克州的红军城(乌克兰叫它波克罗夫斯克)拉成了东线战场的 “暴风眼”。 战报里说得斩钉截铁:俄军突击群正连着打被围住的乌军,守军处境越来越糟,投降是唯一的活路。可要说清这战报里的水分和实情,得先搞明白这座小城为啥成了双方死磕的焦点。 红军城真不是普通地方,作为顿巴斯最西头的交通要冲,两条铁路和密密麻麻的公路在这儿拧成一股绳,一直是乌军东线后勤补给的 “心脏”。 对俄军来讲,拿下这儿就等于掐断了顿涅茨克乌军集群的补给线,前线部队的 “生命线” 一断,还能顺着这儿往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打过去。 就因为这,从去年 8 月起俄军就开始往这儿调兵,到 10 月底连泽连斯基都松了口,说这儿已经成了俄军最主要的进攻目标,双方早就打得难解难分了。 现在更悬殊的是兵力,俄军能投进来的兵力差不多 4 万,还有几百辆坦克装甲车,乌军守军还不到 6000 人,兵力差距快到 8 比 1 了。 从战场实际动静来看,俄军这次围攻确实下了血本。 以前还会用 “围三阙一” 的法子留个口子,这次干脆摆出四面包围的架势,把乌军的退路彻底封死。 11 月 5 号那天,北方战斗群在库尔斯克州一带打退乌军好几轮反扑后接着往前压,中部集团军直接对着乌军 12 个旅展开打击,东部集团军和第聂伯集团军则在顿涅茨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方向策应,专炸乌军的弹药库和运输卡车。 空军、炮兵和导弹部队更是联起手来全覆盖,光是这一天就击落了 1 枚 “铁锤” 导弹、4 枚 “海马斯” 导弹,还有 42 架无人机,另外还远程打击了 132 个人员聚集点,机场、能源站、无人机车间全是重点目标,摆明了要砸掉乌军的作战底子和后勤保障。 俄军最近还改了战术,把大部队拆成 2 到 3 人的小突击组,靠无人机和迫击炮掩护着往城里钻,乌军本来人就少,防线根本挡不住这种渗透。 城里的战况更能看出俄军的攻势有多猛。到 11 月 5 号,俄军突击群已经拿下了 24 栋关键建筑,把乌军可能突围的缺口封得严严实实,一天之内就打退了 12 次反扑。 更揪心的是乌军那次突围,之前派过 11 名特种部队尖子乘美制 “黑鹰” 直升机连夜突围,据说本来是要救包围圈里的高级军官,结果情报走漏中了俄军埋伏,整支小队没一个活口,直升机也被无人机炸成了废铁。 这事儿不光暴露了乌军想突围的急劲儿,更把前线士气砸得够呛。 俄国防部说,随着包围圈越收越紧,城里乌军的弹药、吃的和药品早就断供了,已经有不少士兵放下武器投降,这也是战报里说 “投降是唯一出路” 的底气。 现在俄军已经拿下了包括当地机场在内的大片城区,还切断了两条重要的铁路公路,乌军剩下的唯一补给通道从 15 公里宽缩到 5 公里,还被炮火炸个不停,有乌军士兵都坦言后勤已经快撑不住了。 不过乌克兰方面的说法完全是另一套。乌军总参谋部说,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打退了俄军 52 次进攻,成功拦住了俄军切断关键公路的企图,还强调城市根本没被完全包围。 泽连斯基最近也去前线视察了,宣称战局已经出现好转,说这多亏了总司令西尔斯基和情报局长布达诺夫亲自到前线坐镇,布达诺夫至今还在前线协调。 乌方还报了些反击的战果,比如突袭了俄罗斯萨拉托夫炼油厂这类后勤据点,在库皮扬斯克方向的反击也有进展,说一天打死 840 名俄军。 但对 “士兵投降” 的说法,乌方没直接否认,只说整体防线还在守着。 有意思的是,乌前国防部副部长德涅加都呼吁赶紧从红军城撤兵,说再守着没意义,甚至有消息说西尔斯基因为没力量进攻,拒绝执行泽连斯基的命令,这俩人的分歧更说明前线情况不妙。 要摸清战场真相,得盯着双方都绕不开的细节。先看伤亡和损失,俄方说 11 月 5 号乌军总伤亡 1375 人,光库尔斯克战区就 350 人,还损失了大批坦克装甲车和火炮; 乌方没报自己的伤亡,但特种小队被全歼、后勤车被炸的消息是实打实的。 而且乌方之前报的俄军伤亡数字水分太大,说上半年消灭 23 万俄军,连西方媒体都不认,毕竟双方交换遗体的数量对不上,今年乌军收了快一万具俄军遗体,俄军才收了 148 具,这差距太离谱了。 再看战略动作,乌克兰最近老盯着俄境内的变电站和油厂打,明摆着是想靠打击俄方能源设施,给前线减轻点压力,这其实就是正面战场顶不住的信号。 最后是西方援助的变数,英国虽说重新给了 “风暴阴影” 导弹,德国也打算 2026 年加码军援,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已经明说不会给 “战斧” 导弹,援助能不能续上全是未知数,乌军想长期扛着更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