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消失”数日后,在11月8日终于露面,证明他“安全落地”了。 西方媒体这次盯着拉夫罗夫的“消失”大做文章,其实一点都不新鲜,本质上还是老一套的炒作套路,只不过这次把靶子对准了这位75岁的俄外长。 2025年11月5日普京主持联邦安全会议,12名常务成员悉数到场,唯独少了拉夫罗夫的身影,要知道这可是他常年稳居的席位,从2014年联邦安全会议确立常务成员制度起,他几乎从未缺席过这类关乎国家安全的核心会议。 紧接着更“可疑”的消息传来,原定由他率团出席南非G20峰会的行程被取消,换成了总统办公室副主任奥列什金带队,这一连串变动立刻让西方媒体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CNN、路透社、《金融时报》轮番上阵,各种猜测满天飞。 先看他们最热衷的“健康问题”猜想,这几乎是西方解读俄高层动态的万能模板。早在2022年,他们就曾煞有介事地宣称普京“跌下楼梯、身患癌症”,甚至编造出“不自觉排遗”的荒诞细节,可转头就被普京的公开行程打脸——传闻摔倒后的第二天,他就现身索契视察科技大学,几天后还亲自驾车驶过克里米亚大桥,1600多公里的奔波状态根本不像重病之人。 这次轮到拉夫罗夫,他们又故技重施,可稍微翻下日程就知道,10月28日拉夫罗夫在明斯克出席欧亚安全会议时,还能清晰地发表演讲、与各国代表对谈,神态自然得看不出半点病态,说他当时能跟人掰手腕都不夸张。 更关键的是,11月8日他一露面,9日就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条理清晰地回应俄美对话、核军控等一堆复杂议题,要是真有健康问题,哪能这么快就重返工作状态。 再说说“政治错误被边缘化”的解读,这背后藏着西方对俄外交的偏见。《金融时报》带头放风,说拉夫罗夫因为强硬表态搞砸了俄美会晤,导致布达佩斯峰会搁置,在莫斯科内部引发反弹。 可这种说法连基本的外交逻辑都站不住脚,拉夫罗夫的强硬风格可不是一天两天,从2004年出任外长至今二十多年,他一直是普京外交路线的坚定执行者,两人年龄相仿,政治生涯深度绑定,说是“铁杆心腹”都不为过。 北约秘书长曾嘲讽他“只会树敌毫无建树”,还给他起了“发怒的银背大猩猩”的绰号,可恰恰是这种风格,才让俄罗斯在西方制裁围堵中守住了外交底线。 更何况,克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早就公开澄清,说他和拉夫罗夫“关系良好,仍是坚定的同志”,俄外长职位根本没有更替的可能,扎哈罗娃更是直接点破,这就是西方针对俄罗斯的“混合战争”,靠编造消息煽动猜测。 至于G20峰会换将的操作,其实是西方故意忽略了外交安排的灵活性。奥列什金虽是总统办公室副主任,但熟悉俄罗斯行政体系的人都知道,他的工作重心本就偏向经济领域,这次南非峰会的核心议题恰好涉及全球经济治理、能源合作等内容,派他带队反而更贴合议程需求,并非所谓的“取而代之”。 反观拉夫罗夫,这些年几乎垄断了俄重大外交场合的出席权,2023年10月的联邦安全会议,他还和梅德韦杰夫、绍伊古等人一同出席,参与讨论外部操纵应对措施,可见其在安全决策中的分量丝毫未减。 俄媒《生意人报》的消息源也证实,拉夫罗夫缺席安全会议是“事先商定的”,并非临时被排除在外,这种常规调整到了西方嘴里,就成了“失宠”的铁证。 西方媒体之所以这么热衷于炒作,说到底是想通过制造“俄内部不稳”的假象,削弱俄罗斯的外交公信力。 从2022年编造“俄罗斯启用粮票”的谣言,拿打印店的订单图片冒充食品券证据,到如今抓住拉夫罗夫几天不露面大做文章,套路从来没变过——找个看似反常的细节,嫁接上“健康亮红灯”“政治失势”的戏码,再引用几个“匿名消息源”,一篇煽动性报道就新鲜出炉。 可事实总能戳破这些谎言,拉夫罗夫露面后不仅正常工作,还明确表示愿意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会面,继续推进乌克兰问题对话,这哪像是被边缘化的样子。 要知道,俄罗斯政坛向来有“不公开高层健康细节”的传统,之前绍伊古也曾因短暂缺席公开活动被猜“遭遇不测”,结果很快就出现在军演现场。 西方偏偏盯着这一点反复炒作,本质上是对俄罗斯政治生态的无知,或者说故意装无知。拉夫罗夫这二十多年在外交场上见惯了风浪,从联合国大使到外长,什么样的舆论战没经历过,就凭几天缺席和一次换将,根本动摇不了他的位置。 西方媒体与其花心思编造阴谋论,不如好好研究下他11月9日的采访发言,里面关于俄美关系的表态,可比那些匿名消息源靠谱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