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近年来,文华学院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打破校际壁垒,发挥研究型大学、行业特色高校、应用型学院的办学优势,构建起“四课律动、智情联动、项目驱动、评价促动”的劳动教育“湖北模式”,破解高校劳动教育“碎片化”“同质化”等难题,成为全国高校可参考、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协同筑基
50校联盟搭建区域协同“共同体”
文华学院作为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单位,联合两校组建覆盖全省50多所高校的研究分会,组织劳动教育研讨会议、成果展示会等交流活动,构建起区域劳动教育协作网络,形成“研究+实践+推广”的闭环。
三校形成各司其职又深度联动的工作格局:文华学院以应用型办学特色推动模式落地与区域辐射;华中科技大学依托深厚科研实力主攻理论创新与高端实践设计;湖北工业大学凭借行业积淀聚焦产教融合。三校联合搭建智能平台实现教学过程动态监测,创新建立“数据驱动—动态反馈—示范引领”的闭环评价机制,让劳动教育彻底告别“走过场”。
理论突破
“四动耦合”解码育人规律
三校团队紧扣新时代劳动教育“全域覆盖、情感内化、实战赋能、精准评价”核心逻辑,提出“四动耦合”育人规律,为劳动教育系统化推进提供理论支撑。其中,“四课律动”筑牢课程基础,构建“理论+生活+专业+服务”四维课程体系,实现全员覆盖;“智情联动”以智慧平台记录数据,文化活动浸润心灵,强化价值认同;“项目驱动”设计“基础—综合—创新—服务”四阶项目链,从校园劳动升级到乡村振兴服务;“评价促动”建立“观念、知识、能力、习惯、精神”五维素养评价模型,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三校团队扎实的理论研究结出丰硕成果。团队在《高等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等教材16部,其中《工程实践创新中的劳动教育》等多部教材被全国60余所高校采纳使用。
实践落地
“一校一品”精准赋能育人
三校依托学科优势,构建起基础统一、专业差异、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体系,既筑牢劳动理论教学的共同根基,又深耕各校专属的创新创业特色劳动实践项目,兼顾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需求。
华中科技大学在哲学专业开设“耕读教育”必修课,学生在耕读劳作中体悟传统文化,结合工科专业特色打造VR工业劳动实训课,实现科技人文与劳动认知的深度融合;文华学院聚焦智能制造,开发工业机器人调试、智能产线运维等专业特色课程,打造“二节二季”劳动文化课程,其中“劳动—科学双创营”已孵化多个学生创业项目;湖北工业大学对接湖北支柱产业,开展短学期实践与社会服务类专业劳动项目,在真实场景中实现“学劳合一”。
校企社协同让劳动教育走出校园。三校联合湖北省劳模协会组建校外导师团,吸纳50余名劳模工匠、非遗传承人,通过“劳模工作室”“工匠工坊”等平台,实现技艺与精神的代际传递。年均组织“劳模巡回宣讲”“劳动短视频联展”“工匠大师进校园”等活动50场,推动劳动精神从“认知认同”向“行动自觉”转化。
成效彰显
从校园样板到社会贡献
目前三校已共建共享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0余个,打造“劳动教育资源库”,覆盖农耕、工业、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学生将劳动实践与社会需求结合,完成“乡村振兴规划”“智慧社区改造”等150余个真实项目,直接服务群众1万余人。2022—2025年,三校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国家级奖项360余项,省级奖项100余项;教师团队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国家级奖项17项。
“湖北模式”正引发广泛关注。未来,文华学院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将继续深化协同创新,深化与职业院校、中小学的联动,推动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深度结合,让“湖北模式”焕发更大活力。
(龚发云戴颖王丽君)